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技术标(市政道路、景观)勘察设计工作大纲 - 图文 (10)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2 本文由心动女孩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风化 2.55 2000 (1800) 0.55 40 800 -- 备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由于岩土体不均匀,工点设计时以相应工点提供的参数为准。

6.17.4岩土工程分级及开挖最陡坡度

根据室内岩石、土工试验成果,结合道路沿线开挖和谷坡自然稳定边坡,依据2009年《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及相关配套文件,综合确定沿线岩土工程分级及开挖最陡坡度(见表6-8):

表6-8 岩土工程分类表 天然单轴极限抗岩性 定额分类 普氏分类 压强度(MPa) 含草根的腐植-- 一、二类土壤 Ⅱ 土 可塑粉质粘土 ―― 一、二类土壤 Ⅱ 硬塑粉质粘土 -- 三类土壤 Ⅲ 块石土 -- 次坚石 Ⅵ 块石夹土 -- 松石 V 强风化泥岩 -- 次坚石 Ⅵ 中风化泥岩 12 次坚石 Ⅷ 强风化砂岩 -- 次坚石 Ⅶ 中风化砂岩 29 普坚石 Ⅸ 开挖最陡 坡度 1:1 1:1.25 1:0.75 1:1 1:1 1:0.75 1:0.25 1:0.50 1:0.20 备注:①、岩土工程分类依据为2009年《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及相关配套文件;②、开挖最陡坡度为高度5m以内不加支撑的岩土边坡坡度值(高宽比)。

6.18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6.18.1 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

场地地震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场地区域隐覆断裂的活动情况和龙门山、华蓥山构造带的活动对场地的影响。近场区附近的未见全新世活动断层,可忽略发震断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从龙门山构造带和华蓥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情况看,两构造带均距离工程区较远,数百年来的历史地震记载已经证实,对场地有影响地震烈度都没有超过Ⅵ级。根据场地区域地质构造、断裂活动情况、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情况,综合分析和权衡地壳稳定性的各项指标,证实本场地远离活动性断裂,地震效应主要为受外围地震的波及影响,属于区域构造稳定区,适宜修建。

6.18.2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6.18.2.1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评价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关于场地类别划分标准及现场钻探揭露、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参考邻近场地土层剪切波速实测值,本场地剪切波

速估算值如下:坡洪积可塑状粉质粘土剪切波速Vs=160~180m/s(取Vs=170m/s);坡残积粉质粘土剪切波速Vs=190~210m/s(取Vs=200m/s);块石夹土(孤块石夹土)Vs=300~350m/s(取Vs=320m/s);稳定基岩剪切波速Vs=500~800m/s。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有关规定按表4.1.3划分场地土类型:场地内基岩属软质岩石;可塑状粉质粘土、含角砾粘土属中软土、软塑状粉质粘土属软弱土、块石夹土及孤块石夹土属中硬土。按表4.1.6划分建筑场地类别:拟建场地基岩裸露段属I1类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小于3m段属I1类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3≤dv≤50段属Ⅱ类建筑场地。

6.18.2.2场地地震特征参数

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06-2001)及第1号修改单,项目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属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区。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工程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抗震设防应按《室外给水排水及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等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6.18.2.3场地饱和砂液化判别

拟建场地内覆盖层以粉质粘土为主,未发现饱和砂土存在,因项目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可不考虑饱和砂土的地震液化问题。

6.18.2.4场地有利、不利地段划分

经勘察,工程区地处丘陵地带,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覆盖层厚度不大,下伏为稳定基岩且部份地段基岩已经暴露于地表。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1条,拟建工程场地多为对建筑抗震有利或一般地段,但处于陡崖边缘及下部的部分管线场地地形陡峭,处于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同时,本次勘察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充分表明,拟建场地虽地形起伏较大,但沿线边坡稳定,无滑坡、泥石流、断裂、溶洞、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故场地适宜建设。

6.18.3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拟建建筑场地经现场勘察除发现部分道路处于陡崖地段存在崩塌危岩及软弱地基和填土需特殊处理外,沿线自然边坡稳定。在2008年“5?12”地震期间未出现滑坡、泥石流、震陷、地裂缝等地质灾情,地质调查也未发现有其它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如滑

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也未发现如暗浜、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区域地质相对稳定。属中等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地基,地基稳定性一般,适宜拟建道路工程的建设。

6.19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评价

6.19.1 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工程区内土体为第四系全新统各类成因的松散堆积物,其工程地质特征如下: (1)人工堆积土:土体结构较为松散,松散~稍密状,稍湿~湿,粘性土不均匀充填,厚度不均匀。老路路基部位多已压密,工程地质性质一般~较好。其余地段多为人工就地堆填而成,架空明显,极不均一,工程地质性质差。

(2)崩坡积块石、碎石:土体结构松散,架空严重,厚薄不均一,工程地质性质一般~较差。

(3)湖泊(鱼塘)沉积的淤泥:土体呈流塑~软塑状,富含有机质,工程地质性质差。

(4)残坡积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硬塑状。土层一般具中等压缩性,有一定承载能力,工程地质性质一般。

(5)坡洪积粉质粘土:土体一般具有颗粒较细、天然含水量高、结构松软、透水性差的特点。承载力低、压缩变形大,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6.19.2 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工程区岩体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岩石为碎屑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粘土矿物及少量石英。岩层产状平缓,变化不大,倾角多在1°~4°,整体近于水平。

与本项目最为密切的风化岩层为强风化层及中风化层,他们具有较高的强度,具有较好的地基工程地质性质。根据勘察成果,强风化层为破碎极软岩,完整性差;中风化砂岩单轴天然抗压强度一般20~40MPa,强度较高,属较完整的中硬岩;中风化泥质岩类单轴天然抗压强度一般10~20MPa,属较破碎~较完整的软质岩。区内岩体呈互层状发育,各向异性明显,但总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6.19.3 地基持力层的选择

根据本项目建筑物结构特征及区内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对道路、管网、桥梁、挡墙等地基持力层的选择建议如下:

(1) 覆盖层的欠压密土,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桥梁地基持力层。 (2) 河床中处于冲刷深度以内的土层不能作为地基持力层。

(3) 管道地基持力层:可采用覆盖层中具有一定强度的一般土作为地基持力层,对新近堆积的土层宜碾压夯实才能作为持力层。对软弱路基段应采取清除换填或其它工程处理措施。

(4)、检查井基础: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覆盖层中具有较高强度的土体,并经夯实做好碎石垫层后作为持力层,或选择强风化基岩作为地基持力层。

(5)、小桥、挡墙基础:可选择强~中风化基岩作为地基持力层。

(6)、大中桥基础:桥台可选择强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桥墩需选择中风化基岩作为地基持力层。

6.19.4道路地基基础方案选择原则

根据沿线地层结构、岩土分布特征、道路标高等,沿线的道路及管网地基主要为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含角砾粘土、块碎石、孤块石和基岩等,承载力一般均能满足要求,均可直接作为道路地基持力层。但对于道路设计线以下人工填土分布厚度较大的地段及基底处于软弱土体段,应采取换填、夯实等地基处理措施。对管网底部局部架空的地段,应采用支墩穿越或跨越。

由于道路均穿越了不同的岩土体,各类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地基均匀性差,易产生地基不均匀变形。鉴于道路对地基不均匀变形较敏感的工程特性,对于道路穿越了两种力学性质迥异的岩土体衔接地段(如基岩与粉质粘土等相对软弱土体的相接处),为适应衔接地段的变形协调,可在相邻的强度高的持力层顶部设置砂砾石褥垫层,或其他适宜的工程措施,以防止地基不均匀变形。

6.20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根据勘察区岩土层的岩性特征、坚硬程度、抗风化能力和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考虑岩层组合特征以及工程地质特征,区内的岩体组合划分如下表6-9。

表6-9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表

工程地质岩组名称 第四系松散软弱土类岩组(A) 分布范围 丘间沟槽及临河地带,局部分布 亚组岩性 特征 松散堆积软塑粘性土体、杂填土 所属 地层 Q4meQ4 dl+pl 工 程 特 性 易发工程地质问题 松散,透水性差,强度局部滑塌、槽谷地段低,易压缩变形,稳定普遍分布软弱路基。 性差。 Q4以可塑状粘性土为主,其余以块石土、块石夹土为主,有一定承载能力,开挖后稳定dl+el第四系松散缓坡平台、松散堆积碎中软~中硬斜坡坡麓等 块石土 土类岩组(B) Q4dl+el Q4c+dl Q4meQ4 c+pl 粘性土承载力不高。开挖后易局部滑坍。块石土、块石夹土难以挖掘,存在开挖边

性差。 坡的稳定性问题。 层状软弱~沟谷两岸、砂岩为主,半坚硬岩工斜坡及陡崖 夹泥岩 程地岩组(C) J32p 2半坚硬、坚硬的砂岩夹软弱的泥岩,差异风化显著,整体强度相对较高 砂岩易产生崩塌、泥岩段易风化崩解,产生碎落。 从岩性和结构组合强度而言,C岩组最好, B组次之,A岩组为最差。本路段主要以B岩组及C岩组为工程地基使用对象,部分段以A岩组为工程地基使用对象。现将各岩组特征分述如下:

6.20.1 第四系松散软弱土类岩组(A岩组) 按岩性、成因、结构分为两个基本土体类型: ①、坡洪积粉质粘土

零星分布于工程区丘间沟槽段、部分缓坡平台段及鱼塘等地表地带,常年饱水,土体含水量高,多呈软塑状,表部流塑状,稳定性差,承载力一般为30~80kPa,不能直接作为各类管道工程建筑的地基,需采取可靠的工程处理措施。

②、人工堆积层

主要由人工堆积的素填土,杂填土仅局部分布,成分以砂泥岩碎块石为主,部分粘土及建筑垃圾,总体结构极为松散,承载力一般为80~150kPa,极不均匀,在保证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可作为管道及检查井地基,并需采取可靠的措施防止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桥梁、挡墙等主要结构物的地基。

6.20.2 第四系松散中软~中硬土类岩组(B岩组) 按岩性、成因、结构分为两个基本土体类型: ①、坡残积粉质粘土及含角砾粉质粘土

广泛分布于工程区缓坡平台段,多呈可塑状,属中软土,具中等压缩性,容许承载力一般100~140Kpa,可作为管道、检查井等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的建筑物持力层。不能作为桥梁、挡墙等结构物的地基持力层。开挖后稳定性较差,需采取放缓边坡或可靠的边坡支护措施。

②、崩洪积及崩坡积孤块石土、块石夹土

孤块石成分主要为中风化砂岩,部分强风化砂岩及泥岩,骨架孔隙间充填岩屑及粉土,架空明显,结构不均一。总体呈稍密~中密结构,承载力一般为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技术标(市政道路、景观)勘察设计工作大纲 - 图文 (10)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技术标(市政道路、景观)勘察设计工作大纲 - 图文 (1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9450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