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技术标(市政道路、景观)勘察设计工作大纲 - 图文 (8)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2 本文由心动女孩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工程区 图6-2 地质构造纲要图

6.13.2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区域构造运动

四川活动断裂的分区性主要受控于区域地质构造性和区域地壳运动。其活动断裂的分布表现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即不同地区活动断裂的活动强度、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速率等都不尽相同。其近代地壳运动大致以龙门山脉断裂带和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为界,即四川盆地西缘为界可分为东西两部分,断裂活动强度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与之相应的地震活动也表现为西强东弱的特点。项目区地处四川盆地的东部边缘,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项目区总体上受活动断裂带的影响较弱。

(2)新构造运动

工程区新构造运动主要反映在地貌方面,区内以低中山为主,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岩层产状平缓,组成平顶方山,兼有浑圆山包,阶地仅发育于大江大河两岸,且分布零星,巴河形成深切曲流,反映出工区内新构造运动以缓慢间隙性整体抬升为主。区内未发现较大的断(裂)存在,未发现有新的断裂和老的断裂复活现象。

(3)地震活动性特征

区内地震活动少而弱,从历史记载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震中分布,地壳、岩体

均较稳定。较强地震主要发生在近邻,如1973~1974年,宣汉、达县、渠县一带有震级为2.7~4.3级的地震活动,1846年阆中5.5级地震,工区内有明显震感。对场地影响较大的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但震中均距离工程区较远,对场地的影响烈度均未超过7°。根据场地区域地质构造、断裂活动情况、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情况,综合分析和权衡地壳稳定性的各项指标,证实本场地远离活动性断裂,地震效应主要为受外围地震的波及影响。

(4)区域稳定性评价

工程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弱活动性断裂构造区,受活动断裂带的影响较弱。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缓慢间隙性整体抬升为主,工程区无5级以上强震活动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地震活动以弱震为主,历史地震活动水平及频度均较低。工程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外围地震对它的波及影响,地震发生时波及到项目区的烈度均不大于Ⅵ度。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06-2001)(见图3-2)及第1号修改单,项目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属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区。

图6-3 项目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6.13.3不良物理地质作用

区内以层状丘陵地貌为主,总体地形较为宽缓,表层覆盖的松散覆盖层厚度较薄,下伏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地貌及地质构造均较为简单,不良地质不甚发育。区内不良地质主要表现为岩质边坡的零星小规模崩塌及风化剥落,滑坡以小型浅层滑坡为主,区内沟谷切割短小,大部基岩裸露,未发现泥石流存在。

6.13.4水文地质

区内分布地层主要为白垩系及侏罗系红层,构造多为宽缓的背、向斜,断层活动不强烈,岩层受挤压较轻微,构造裂隙不发育,因此浅层基岩中的地下水总的较贫乏,主要为风化裂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沟谷发育,一般补给后就近排泄于附近的河流及溪沟。

覆盖层多为坡残积、坡洪积粘性土,渗透性较差。巴河及毛古河沿岸有零星阶地分布,其组成部分为粉质粘土及粉土等,为弱含水层,储存有少量孔隙潜水。

6.13.5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大巴山南麓。区内地貌属四川盆地外围山地区与大巴山山地接壤部位,兼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的地貌特征,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上为多台状、桌状、方山式低山及垄岗脊岭。根据当今地貌景观分析,其主要受地质构造作用和地层岩性的控制,外营力则以剥蚀作用为主,次为水流侵蚀作用。根据成因类型可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及构造侵蚀地貌两大类。

①、侵蚀堆积地貌

零星分布于观音河、毛古河等较大的河流河谷地带,以河漫滩及I级阶地为主,地形相对开阔,较为平坦,形成平坝地形。

②、构造侵蚀地貌

广泛分布于工程区内,以浅丘及中丘地貌为主,主要为台状、桌状、方山式丘陵、垄岗脊岭及山间侵蚀洼地。地形切割较深,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一般30~50m。冲沟分布较密,沟谷纵深、狭窄,谷底有溪流,发育呈树枝状,沟谷深切成“V”形。山顶由于地层产状平缓,砂泥岩相间,风化后形成“塔状”平顶山脊,受流水进一步侵蚀,山坡坡面起伏,山顶凸起,高度参差不齐,多处分布陡崖。

根据地貌成因和地表形态,本段管线沿线地貌单元均属丘陵,微地形分为缓坡平台、斜坡、陡崖及河(沟)谷。缓坡平台地形坡度一般小于15°,相对开阔平缓,地表常分布残积物,为主要的农耕区;斜坡坡度一般25°~50°,大部基岩裸露,覆盖层浅薄,因农耕作用多呈阶梯状,目前多为树林及荒地,局部分布陡崖或陡坎;陡崖坡度一般大于60°,基岩裸露,相对高差一般40~50m,局部常形成负坡地形。沟谷多呈“U”型或箱型,平坦且狭长,切割深度一般10~40m。

6.13.6场地自然环境

拟建道路场地处于巴中郊区地带,目前为经济开发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道路、公路、铁路、小型灌渠、输电线路、通信线路、燃气管道、机耕

道、县乡公路等纵横交错。经调查,拟建场地内除局部有水井及小型涵管外,未发现有大型地下构筑物分布,坟墓仅局部发现,且均为浅埋。场地农作物主要以小麦、 水稻、油菜及蔬菜为主,随季节而变。经济作物以葡萄、柑橘、梨子、枇杷及少量药材等为主。总体而言,场地自然环境较复杂。

6.13.7 地层岩性

参考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资料,根据现场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场地内揭示的地表覆盖层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e)、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edl)、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dl)组成。根据钻探成果资料,场地内地表覆盖层大多分布于缓坡平台及山间沟槽地带,厚度一般为0.5~8m。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龙组(K1b)的砂岩夹泥岩。

勘探和地质测绘揭示情况将场地各地层的分布及特征由新至老简述如下: (一)第四系覆盖层

①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e):主要为管线附近场平开挖弃土堆积形成的素填土及少量杂填土。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弃碴类素填土:以紫黄、浅褐黄色、灰色的砂岩碎块为主,块径一般5~200cm,含块径大于5m的孤石,不均匀的混杂粉质粘土及少量泥岩块石。为孤块石土及块石夹土,极为松散,架空严重,广泛分布于工程区内,在道路附近有部分分布。堆积厚度各处不等,管线附近一般厚度2~5m,钻探揭示最大厚度达20.30m。地质选线时已尽量避开了部分堆积厚度大、潜在不稳定的弃渣场。为道路附近场平开挖弃土堆积形成,堆积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且部分仍在堆积,自重固结未完成,工程性质极差。

压实填土:以紫红、浅褐黄色、灰色的砂泥岩碎块为主,不均匀的混杂粉质粘土。为新建市政路及原有道路等的填筑土,已压实,厚度一般2~8m。工程性质较好。

杂填土:杂色,松散,干燥~湿。以建筑垃圾、风化的砂泥岩岩块、少量卵、碎石及粘性土等回填而成。零星分布于沿线房屋、机耕道及公路沿线等地带,呈不连续局部分布,厚度一般0.5~5m,回填时间各处不等,约0.1~40年,工程性质差。

②全新统坡、残积层(Q4edl):主要为粉质粘土,部分地段夹有少量砂泥岩块碎石或角砾,表层见植物根系及少量虫孔。浅黄色、浅紫红色为主,一般呈可塑状,部分为硬塑状~软塑状。切面粗糙,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质地均匀性较差,工程性能一般。堆积于沿线的斜坡、缓坡地带及山(丘)顶台地之上,堆积厚度一般0.5~3m。

③坡、洪积层(Q4dl+pl):主要由粉质粘土、粉土等组成,局部夹碎块石。以浅紫红色为主,部分为深灰色,以粘土矿物为主,手轻按易变形,主要分布于沿线丘间冲沟沟槽地带。表层0.5~1.2m一般呈流塑状至软塑状,下部一般呈可塑状,与下伏基岩接触面附近由于地下水循环良好,多呈软塑状。堆积厚度大多在2~4m之间,属中液限、中-高压缩性土,工程性质差,为本项目最为常见的软弱不良土体。

④全新统崩坡积层(Q4c+dl):为砂泥岩互层差异风化后崩塌形成的孤块石土,棱角~次棱角状。颗粒组成不均,粒径一般3~200cm不等,局部可见块径大于5m的孤石(B线最大块径达20m)。常见架空结构。厚度一般2~10m不等,常堆积于陡崖下部的斜坡及缓坡地带。

(二)基岩

路线附近出露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龙组(Kb),为浅灰色、褐灰色厚层~巨厚层状

1

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夹紫色泥岩、粉砂岩等,以砂岩为主,由下而上夹层增多,泥岩段多夹粉砂岩,厚度为174~289m。广泛分布于项目区路线上,为项目区最重要地层。对各种岩性分述如下:

a、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或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含砂质,但含量分布不匀,常渐变成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岩石裂隙不发育,仅局部可见倾角30°~40°的裂隙,水平裂隙亦少量发育,裂面平整,偶见铁锰质浸染。岩石质地软弱,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开裂崩解,抗风化能力差,地表常形成缓坡、平台或孤立浑圆的山丘。根据沿线钻孔资料,强风化带厚度一般为0~3m,中风化带厚度可大于20m。力学性质相对较好,是拟建道工程各种建筑物良好的地基持力层。

b、砂岩:黄灰色、浅灰~深灰色,粉细粒~粗粒结构,厚层~巨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次为云母,泥钙质胶结为主,较紧密。岩石裂隙不甚发育,岩体较完整,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强,地表常形成陡崖、陡坎及斜坡。根据钻孔揭示,一般无强风化带,仅局部存在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小于2m,中风化带厚度可大于20m。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是拟建工程各种建筑物理想的地基持力层。

6.14 地质构造

项目区具体构造部位处于巴中向斜南翼内,区内无新近活动构造或隐伏断层,主要构造形迹为巴中向斜,基岩岩层走向N40°~60°W,倾向NW, 倾角约1~4°,整体近于水平。此外,场地及其附近无其它区域性断层等构造影响。场地内砂岩及泥岩中除有少量裂隙外,整体完整性较好。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技术标(市政道路、景观)勘察设计工作大纲 - 图文 (8)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技术标(市政道路、景观)勘察设计工作大纲 - 图文 (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9450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