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外结肠造口术287例
【关键词】 Miles术;腹膜外;结肠造口术
医治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术式是Miles(1908)初创的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此手术要求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良好的造口不仅有利于近期术后恢复,而且有利于远期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传统的结肠造口方式控便功能差,造口并发症较多。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咱们在进行Miles手术时采用腹膜外结肠造口方式医治287例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患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3例,女74例;年龄28~76岁,平均51岁;均经术前病理检查证明为低位直肠癌或肛管癌,肿瘤距离肛缘~ cm。
手术要点 Miles术常规切除病变后,于左下腹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壤处(或术前选定位置)做一直径约 cm圆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脂肪,十字切开腹直肌前鞘,钝性分开(或部份离断)腹直肌,显露腹膜,以大弯血管钳或手指在腹横肌与腹膜之间小心向左下侧继而向左上方钝性分离,使其间隙呈U型(约60°圆滑夹角)
隧道并达3横指宽,直至乙状结肠系膜根部的侧腹膜剪开处与腹腔相通,将拟行造瘘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自此隧道拉出腹壁之外长约3 cm。再将肠管断端与皮肤用可吸收线中断缝合,肠造口乳头高出皮肤约1 cm,即刻佩带一次性粘贴式造口袋。
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12例出现造口周围皮肤炎,无1例出现造口缺血、回缩、穿孔及造口旁感染。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年以上121例,2年以上166例,其中6例出现造口旁狭小、无1例造口旁疝及造口脱垂。均有明确排便感,每日排成形便6次左右。
2 讨 论
Miles手术是低位直肠癌和肛管癌根治的标准术式,乙状结肠造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份,国内外报导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因此造口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传统的Miles术造口为腹直肌外腹膜内造口,作为个人的手术适应,至今仍有很多的医生在利用腹膜内造口,但通过近百年的临床观察发觉,该手术易发生造口坏死、内疝、造口旁疝、造口回缩、狭小及造口脱垂等并发症。Goligher[2]于1958年第一利用腹膜外肠造口的手术方式,该方式造口肠管通过腹膜外隧道牵出腹壁外,完全被一层腹膜覆盖,消除结肠旁沟,同时减少了腹内压力对造口的直接作用,国内外文献报导该方式有效减少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腹膜外结肠造
口法被愈来愈多的外科医生所采用。腹膜外造口有以下特点:①腹膜外造口无乙状结肠与侧腹壁之间的间隙,不仅简化了手术操作,而且无发生腹内疝之忧。传统的造口乙状结肠与侧腹壁之间的间隙缝合不靠得住则会发生腹内疝而致肠阻塞和肠坏死。②腹膜外造口处下方壁层腹膜覆盖于造口段乙状结肠上,对该隧道段结肠有支持和固定的作用,不易发生造口处结肠回缩、脱出和造口旁疝。③当肠腔内的气体或粪便通过隧道内乙状结肠时,其对肠内容物的运行有缓冲作用,而引发肠腔膨胀时,可刺激覆盖在其上的壁层腹膜的神经末梢,患者会清楚地感觉到该特殊刺激信号,逐渐即可形成特殊的排便感,成立新的排便反射,利于规律性排便。④腹膜外造口不易引发肠造口缺血和造口狭小。传统的造口由于需要将结肠与腹壁各层缝合,易损伤结肠系膜血管,引发肠造口缺血。由于缺血造成造口狭小,需要扩张造口,有的乃至需再次手术[3]。⑤有人以为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易引发肠阻塞,实际情形则相反,只要注意降结肠与隧道段乙状结肠呈圆滑的钝角,勿使隧道内口处壁层腹膜压迫结肠就可以维持造口段结肠通畅,避免肠阻塞的发生。 总之,腹膜外造口发生造口坏死、内疝、造口旁疝、造口回缩、狭小及造口脱垂等并发症较少,优于传统的造口,专门是能避免像腹内疝这种危及生命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万德森.肠造口的并发症及其处置[J].实用肿瘤杂志,1998,13:95
19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