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二节 考点提升练(二) Word版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7 6:02: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考点提升练(二) 分诗体综合训练

一、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怜愚诗 [明]宋应星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1)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七言____________,“自小刺头深草里”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绝句 拟人

解析 古代诗歌按体裁分主要有诗、词、曲,诗按音律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而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四句)和律诗(八句及八句以上)。了解了这些常识,第一个空就很容易填出。“自小刺头深草里”中,从“自小”和“刺头”可以看出使用了拟人手法。 (2)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托物讽喻,借物写人。诗人通过塑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小松,来寄托他对自身命运的惋叹。那些不识小松凌云之材的人不正是现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吗?第二首诗通过刻画一个消极伤感的“愚人”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抑郁不得志。嘲笑愚人其实是诗人自嘲。一个“怜”字却将自嘲引向对时代的批判。两首诗同为抒发不得志的伤感,但是杜诗积极,宋诗稍显消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对故园菊花,诗人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词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试分析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前两句写行军的环境极为恶劣: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海畔”的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被狂风刮光,枝梢也被狂风折断。这些环境描写,竭力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恶劣的环境映衬出了从军将士无所畏惧、昂扬坚强的精神风貌,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三、四两句用“横笛”“红旗”写人,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加大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这样写不仅是因为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现行军将士为保卫国家而不畏天寒路险、昂扬直上的崇高精神。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二首(其一)

李 贺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注】 ①李贺写此诗时,因不得举进士而赋闲在昌谷家中。②长卿:司马相如的字。司马相如在景帝时任武骑常侍,武帝时拜孝文园令,都是闲职,与他的才华、抱负极不相称。后来他弃官而去,闲居茂陵家中。③一简书:汉武帝在司马相如去世后才把他的《封禅书》

奉为至宝,躬行实践。

(1)“惟留一简书”中的“惟”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惟”字表明满腹经纶的司马相如,其全部才华却只体现在一篇《封禅书》上,反映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批判了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行为。 (2)用典。诗人借咏司马相如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二、词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寒食 (宋)张挥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注】 ①小瀛洲:位于杭州西湖中部,是一个湖心岛。②红船:彩饰游船。

(1)这首词描写了________(时间、地点)的美景,词人用了________一词概括了这一美景。 答案 寒食节西湖 “风流”

(2)词的最后一句“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代指美人美景,“一片云头”是把美人美景看做浮云,表达出词人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的人生感慨。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 (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 ①垣:矮墙。②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后来的北宋都城汴京。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词人的情感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样的意象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对北方同胞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之感。情感寄托物是归

鸿。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问候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个中滋味,难以言表,真是蕴藉深致。

(2)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昔日大好河山,哀鸿遍野,了无生机;昔日繁华的宫殿,也满目凄凉。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①漕:宋代掌管钱粮的转运副使的简称。②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③玉环飞燕:杨玉环,唐玄宗的爱妃,后被赐死;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后自杀。

(1)上阕中的“风雨”意象意蕴丰富,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指摧残春的自然界风雨,②指金人侵略宋朝的政治风雨,③指爱国志士所遭受的人生风雨。

(2)下阕选用“长门事”“玉环飞燕”等典故,请简析其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陈皇后貌美见妒遭武帝遗弃暗喻自己有心报国却被朝廷冷落、弃置不用;借陈皇后的再度得宠自悲自伤求告无门、重用无望,影射当朝皇上的昏庸、投降派的猖獗。借“玉环飞燕皆尘土”怒斥、诅咒投降派(或寄托自己对投降派的不满与憎恨),暗含对投降派不要得意忘形的警告。

解析 “陈皇后”的典故有正用与反用之别。第一层是正用,用陈皇后被妒喻自己被弃置不用;第二层用陈皇后再度受宠自伤自己的求告无望。

(3)全词结尾“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象征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表达对国事的担忧;以“休去”“断肠”,抒发忠而被谤、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解析 抓住“斜阳”的象征义和“断肠”情语进行分析。

三、散曲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快活三·叹四美

无名氏

良辰媚景换今古,赏心乐事暗乘除,人生四事岂能无?不可教轻辜负。唤取,伴侣,正好向西湖路,花前沉醉倒玉壶,香滃雾,红飞雨。九十韶华,人间客寓,把三分分数数,一分是流水,二分是尘土,不觉的春将暮。西园杖屦,望眼无穷恨有余,飘残香絮,歌残白苎,海棠花底鹧鸪,杨柳梢头杜宇,都唤取春归去。 【注】 ①滃:飞散。

(1)“人生四事岂能无?”一句中,“四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良辰 媚景 赏心 乐事

(2)“望眼无穷恨有余”一句有什么作用?其中“恨”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用:①呼应上文,收束全曲;②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原因:①韶华飞逝,人生苦短;②壮志未酬,怀才不遇;③春景虽美却无法挽留。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卢 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注]?

【注】 白衣送酒:这个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 (1)请赏析“月落山容瘦”中“瘦”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月落时分山影斜长而显得清瘦的姿态。 (2)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秋景,无人作陪的孤独之感与淡淡哀愁。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二节 考点提升练(二) 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054r923mb1emx02t1q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