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净化、文化“五化”同步战略,打胜了一场又一场城市建设攻坚战。我们挖平了南关场,贯穿了江口街,打通了迎宾街,让我们的视线豁然开朗,让我们的出行更加通畅。这三条街道的改造是我们过去多少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顶住了世俗、拆迁、财力的多重压力,突破一道又一道阻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了修路我们给拆迁户“磕头”,给铁路局“磕头”,给条管部门“磕头”。五年间县城新修改造街道16条,总长22.8公里。22.8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昔阳到平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我们五年间新修改造的城市道路加起来可以从昔阳通到平定。先人为我们选择的城址,是一块上风上水的福地,我们县城三河环城,这在北方县城是不多见的,但我们的河道多年无人治理,成了乱石滩、垃圾场。从2008年开始我们对河道进行大规模治理,到去年年底我们环城的三条长11.3公里的河道全部治理完毕,县城出现了“三水环城”的美景。“千人一个小绿园,万人一个大公园”这是我们在城市绿化中定下的一个目标,经过几年大规模的绿化,我们建成大小公园42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由五年前的8平米增加到20平米,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0平米,2012年我县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我们拆得多建得更多,五年来,我们拆迁面积近60万平米,新增住宅面积260万平米,是2008年的3倍还多。我们不仅建房而且还建街、建墙,我们的红旗街成为全国少有的红色文化特色街,我们的文化墙成了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见过的人都说好,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在城市净化、亮化上我们也想尽了办法,做足了文章。特别是在城市管理上,我们在全市率先创造性地实施了精细化管理模式。大到市政建设,小到一草一木都作了严格的要求。如今的昔阳城不仅群众住得舒心,而且外地人看得动心,这几年不仅兄弟县市纷纷来我县参观学习,而且阳泉的平定,河北的赞皇都来我县取经。大家的参观学习,仿佛又让我们找到了当年学大寨时期的一点自豪。
4、千座蘑菇大棚让农民的增收梦想变成现实。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们县委、政府历届班子就一直探索农民致富增收的出路,我们曾种过水稻养过蚕,修过梯田搬过山,功夫下得不小,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富民的出路,农业大县不富民的现象几十年没有得到改观,农业的路子越走越窄,农民致富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一些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尽管我们在农民增收上走了很多弯路,但县委、政府始终没有放松对农民致富路径的探索。经过几年的摸索,结合昔阳的实际,我们提出了“西菜东果中养猪,山上山下种蘑菇”的农业富民战略。几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丰硕的成果,
- 25 -
特别是双孢菇种植效益明显,目前已经成为昔阳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这一产业不仅让我县的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也让和顺的农民沾光不少。我们的双孢菇产业由农民自发引进,经过几年的发展,势头很好。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契机,适时提出了“抓两头、放中间”的思路,我们成立了双孢菇协会,财政出资600万元建设了双孢菇研发基地,并高薪聘请了8名技术员为菇农进行全程技术服务,从源头上保证产业的良好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全民参与,目前全县双孢菇种植规模已经达到1000棚50多万平米。50万平米双孢菇占地不到1000亩,产值8000多万元,如果把双孢菇的亩产值换算成玉米的话,每亩地可产玉米8万斤,这个数字如果用当年大跃进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大放卫星。如果我们能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全县的双孢菇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平米,双孢菇的总产值将突破全县粮食的总产值,也就是说我们用5000亩土地可以换回了40万亩土地的总产值。说此话并非天方夜谭,广西横县双孢菇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平米,我们目前全县的种植面积还不如人家一个乡多,所以我们必须消除小打小闹的小农思想,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大一点,大干一场,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双二百”目标,即200个村庄建设200万平米双孢菇,届时我县将成为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双孢菇生产基地,让多数村民成为菇农,成为富农,彻底改变农业大县不富民的历史。
5、千万好人基金让全县的民风改善更有动力。民风就是民生。一个地方民风好,人民群众就能安居乐业,就能各得其所,生产生活就能欣欣向荣,否则就会鸡飞狗跳,不得安宁。现在我们往往把一个地方的民风不好,简单地归罪于群众素质低下,这是有失公正的。我认为一个地方出现了民风问题,首先挨板子的应该是政府官员,因为自古以来教化民风就是政府的职责,以至在古代流传着很多有关官员教化民风的典故。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面对一个荒凉之地,他倡礼制、行道德、敦教化,使一个蛮夷之所变为文明开化的海滨胜地,百姓为了感谢他所做的贡献,将潮州的山名、河名、街名全部贯以韩字。后人为此留下了“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山水尽姓韩”的诗句。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做了多少?政府不去教化民风就是失职,就是工作严重缺位。现在我们一些地方的干部整天忙着盖大楼、上项目,实际上教化民风就是在盖最好的大楼、上最好的项目,是在盖精神大楼,上良心项目。鉴于这种认识,去年我们成立了好人事业促进会,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好人基金,重奖好人,教化民风。财政一次性拿出1000万元教化民风,
- 26 -
这在全省恐怕也是唯一的。好多人看重的是我们拿出1000万元的气魄,而我们看重的是在我们昔阳终于迈出了教化民风的第一步,补上了政府多年缺位的工作。好人事业促进会成立以来开展的系列工作深受群众好评,大家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开展的好人签名活动当天就有两万多人进行了签名。我们开展的爱心捐赠活动,几天之内就受捐各类物品上万件。特别是我们举办的首届昔阳好人评选活动,不仅全县群众积极参与投票,外省的群众也利用网络参与投票,更有甚者从日本、新加坡隔洋过海参与投票,一时间在我县出现了一个评好人、议好人、做好事的高潮,民风得到有效的好转。现在昔阳首届好人评选结果已经揭晓,这里既有带领群众苦干实干的好村官,也有默默无闻耕耘三尺讲台的好教师;既有起早贪黑整天忙碌的好环卫,也有尊老爱亲的好儿女。对这些评选出的好人我们将给予每人3万元的重奖,入选好人候选人的给予1万元的奖励。去年以来,好人事业促进会还为曾被评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之一的尹培珍同学发放2.3万元大学4年的学费,为勇擒持刀歹徒光荣负伤的巡警孔德义发放了5万元奖金。我们就是要大张旗鼓地重奖这些好人,让好人得到好报,让好人好事在昔阳大地处处涌现,让好人成为昔阳崛起的脊梁,腾飞的翅膀。
6、四大班子发力让全县的各项工作更有成效。群众要想过上好日子,县里必须有个好班子。我在这里可以毫不谦虚地说,现在昔阳的班子是晋中11个县市最好的班子。我们这个班子不仅能吃得了苦,而且能干得了活,最重要的一点是特别团结。大家心中除了装着工作,还装着一份友情,关键时候都能想到对方,都能站到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班子团结是干部的福气,也是人民的福气,大家何曾见过一个地方的班子打得不可开交,人民群众还能富裕幸福?我们常讲以正压邪,一个地方班子团结就是最大的以正压邪,一个地方只要班子团结,什么牛鬼蛇神都会避而远之。这几年我们工作之所以能一路凯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四大班子同时发力。我们人大政协的十几位同志在爱生和录文同志的带领下,不光当监督员,而且还当战斗员。有的同志负责河道治理,有的负责古村改造,有的负责城市建设,有的负责蘑菇种植,有的负责好人事业,有的负责文化事业。不管负责什么,都是在真心负责、用心做事。正是这样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好局面,才让我们办成了一些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各项工作才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可以说,四大班子的发力,开创了我们昔阳最好的局面,这种局面必将形成强大的合力,为昔阳的未来续写华丽的篇章。
- 27 -
二、展望未来,我们的明天呈现出阳光一片
五年的艰苦打拼,五年的接力赶超,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今天成绩的积累就是明天成功的力量,今天成绩的叠加就是明天发展的希望。维护当前成果,谋划未来发展,我们能力大于压力,决心大于激情。今后几年,我们全县上下要继续坚持大动作、大发展、大变化的思路,咬定建设美丽、平安、幸福新昔阳的目标,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务求取得实效。
一是瞄准一个目标。让人民富裕这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目标。在我们昔阳要想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首先就要让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多起来。人多地少的现状是昔阳农民难以致富的主要原因,所以当前在我县增加和提高耕地的总量和质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为了调动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县政府于2012年就出台了新造一亩耕地财政补贴2000元的奖励政策。政策出台后,群众造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几年间全县共新造耕地3万亩。学大寨时期全县共造耕地6万亩,今天我们也要瞄准这个目标,争取用五年的时间再造耕地3万亩,新造耕地总量达到6万亩。农民地多了,粮食产量就会增加,收入自然会增多,但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才是农民致富的关键。大家都知道左权的庄园经济,就是将零散的土地进行流转,让大户集中搞农业产业、搞生态园区,几年下来,当地农民土地流转后比流转前收入增加了3倍。所以,我们也要解放思想,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过去农村有种流行说法,叫作什么赚钱就种什么,我看现在应该再加上一句,谁给的钱多就让谁种。在农村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将条件成熟的土地流转给有钱的大户集中经营,真正做到农民当股东,年年有分红。去年我们在巴洲川搞得土地流转试点,让村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我们将巴洲川四个村的1000亩流转给七个大户搞采摘园,村民不仅每亩能得到1000元的土地租金,而且给大户打工每天管饭还能挣50元。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土地流转有钱可赚,早转早赚,多转多赚。前面讲的是靠地赚钱,我看就地赚钱也不失为农民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前,农民的就业主要靠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一年下来,钱也赚不下几个,自己受罪不说,家里的孩子、老人也跟着受罪。我想,大家谁也不愿意离开家乡、离开家人出去打工,都愿意不出家门就能挣钱。去年,我们启动实施的巴洲城镇化示范园区就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家现在到巴洲看一看,那里既有工业项目,又有农业产业;既是人口聚集地,又是物流集散地,在那里务工的本乡本土农民就达到1万多人,他们有的到企业打工,有的搞三产,还有的搞
- 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