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圆柱和圆锥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 比较高,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究,要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 ,掌握圆柱和圆锥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感受事物间的联系。
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负责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表面积的计算;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和区分 四、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
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
1
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
的形状来。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1)观察课本P2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2)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二、体验,讨论:
(1)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旋转门旋转成一个圆柱体。
学生体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2)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学生体验:面动成体
(3)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
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4)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 判断。
(1)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一个圆锥也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面)。 (3)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圆柱、教学圆规 教学过程:
一、自学感悟:
要做一个圆柱形纸盒,如果接口不计,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合作探究: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三、汇报点评:
小组汇报:圆柱的侧面展开后的图形。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总结圆柱侧面积的公式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C×h 四、巩固练习: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 )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
五、拓展延伸:
3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为4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二) 教学目标:
通过圆柱切分和拼合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的特征认识,掌握圆柱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提高空间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型、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观察圆柱的展开图,思考:
在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等于多少?宽等于多少?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2、自主尝试: 完成“试一试”。 3、合作交流:
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二、汇报点评:
指名学生回答,注意要使学生弄清每一步计算运用什么公式(如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等)。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计算结果的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