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以工业化破解“三农”问题的调查与启示
2003年6月23日
中共泉州市委政研室 许振煌
内容提要:本文调查总结了晋江市以工业化破解“三农”问题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在此基础上,从创新思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提高农民的素质、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对我市破解“三农”问题进行思考。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难点、关键点。近期,我们到晋江市就工业化破解“三农”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调研总结,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做法与成效
改革开放后,晋江市通过大力发展股份合作乡镇企业,走出一条有晋江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以工业化有效地破解“三农”问题,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合理化,加快了农村小康步伐。改革开放前,晋江市由于地处沿海前沿,国家投入
- 1 -
少,国有工业基础差,工业化水平很低,加上人多耕地少(人均耕地0.46亩),因此,不仅经济总量小、结构极不合理,而且“三农”问题相当突出。1978年,晋江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只有0.51亿元,GDP仅为1.145亿元,财政收入仅为147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8.6:35.1:26.3,农村经济结构形成以农为主的单一结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7元钱,低于当时全国133.57元的水平。改革开放后,晋江市委、市政府从晋江的实际出发,选择农村工业化作为振兴晋江经济之路,适时发动和引导群众联户集资、合作经营,创办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使之迅速成为晋江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发展格局,被誉为“晋江模式”。从1978年到2002年,晋江市乡镇企业由1141家发展到13977家,企业员工由5.2万人增加到46.6万人,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0.42亿元增加到640.3亿元。上缴税金15.4亿元。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促使晋江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总量跳跃式增强,有效地破解了“三农”问题,加快了农村小康的步伐。到2002年,晋江市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3.4:55.4:41.2;GDP达330.16亿元, 23年来年均增
- 2 -
长26.16%,翻了七番之多,平均3年翻一番,等于每3年就在已有基础上再造一个晋江;财政收入达到20.03亿元,经济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县(市)的前十名。农村工业化为广大农民实现小康走向富裕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晋江市镇财政收入的3/4、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5、农民收入的2/3是由乡镇企业创造的。全市有13个镇和352个村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分别占晋江市的86.7%和91.4%。
二、以工业化推动农民职业非农化,促进了农民增收。改革开放后,晋江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晋江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进程,带动了运输、商业、饮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劳动力单一经营农业的就业结构,不仅使当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到二、三产业,并获得颇丰的非农收入,而且还吸纳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万外地农民就业。据统计,目前晋江市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已超过85%,农民人均收入中来源于二、三产业的部分已占全部收入的90%以上。2002年晋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30元,超过了全国、全省、泉州市的水平。
- 3 -
三、以工业化推动农村城镇化,缩小了城乡差别。晋江市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数量急剧增加,并集群向工业园区集中,同时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大量集聚,农村城镇的容量和功能难以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晋江市市委、市政府较早地认识到加快农村城镇化的紧迫性。并且,工业化积聚了大量财力物力保障也为加快城镇化创造了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晋江市按照 “强化中心市区,建设城镇群体,规范改造乡村,完善基础设施”的思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建新村”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晋江从原来只有两个建制镇发展为目前的全部建制镇,出现了陈埭、安海、青阳、磁灶等一批实力雄厚、人口集聚、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如安海镇人口12万多人,上缴税收2.67亿元,GDP36.12亿元,镇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其规模和实力已超过了内地山区的普通县城。同时,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农村城镇建设由原来的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化;由原来的集市贸易场所逐步成为区域的政治、经济、信息、文化科技的中心。小城镇的功能和环境的不断完善,产生了明显的集聚效应,吸纳了农村人口向镇区转移,使得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就业空间更为广阔,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精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