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果“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是难以根本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的。事实证明,晋江市“三农”问题的破解,就在于他们跳出“三农”谋划“三农”,找准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即通过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厂、城镇、第三产业,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相反,一些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三农”问题突出的县都是因为企业很少,尤其是工业企业很少,导致税源很少,财路枯竭。在新的发展阶段,解决“三农”问题要进行思路创新,沿海和山区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都要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按照十六大“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求,立足当地实际,牢固树立“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以工哺农”的发展意识,跳出“三农”圈子,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三农”,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出路,找到“抓手”。沿海地区要在工业化进程上迈开更大步伐,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载体建设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重点行业整合,延伸产业链,发展“集群经济”,建成制造业基地。山区县要主动对接沿海产业转移,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建设茶果、林竹、能源、陶瓷等生产和加工基地,大幅度提高
- 9 -
山区工业化水平,提高特色资源的附加值。
二、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世界经验表明,解决“三农”问题,对农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减少农民的数量,而减少农民数量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工业化,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现代工商业,这也是工业化的本质、工业化的核心。工业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增加农村劳动力务工机会和工资性收入;二是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提高,使农民从农业增效中获得增收;三是工业化必然推动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没有工业化,农民就难于有效转移;没有工业化,农民增收就难于实现;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以工哺农”,农业设施和科技投入也就缺乏资金来源,农业产业化也难于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一直是泉州市经济总量和增量的主体、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从晋江市以及泉州市的工业化进程看,由于工业化发展缺乏先例,因此,曾经历了“先发展,后规范”、“先生产,后治理”的过程,目前仍存在诸如一些企业环境保护与科技进步意识不强、山区沿海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粗放、企业创新能力弱、规
- 10 -
模企业少、用地和融资困难、发展环境欠佳等问题,并造成近年来个别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筑陶瓷业、服装业出现了萎缩现象。乡镇企业发展趋缓的直接后果,是吸纳农村劳动力速度减缓,泉州市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八五”比“七五”年均增加14.3万人,而“九五”比“八五”年均减少7.56万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速度的减缓,最终必然影响到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增加。我们过去依靠工业“起家”,现在依靠工业“当家”,将来还要依靠工业“发家”,农村工业化存在的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必将直接影响泉州市“三农”问题的破解。党的十六大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业化指明了方向。因此,从晋江乃至泉州市,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抓好“数字泉州”系列示范工程建设,实施以制造业为主的行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全面提升其技术含量,提高其竞争力。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鼓励企业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
- 11 -
业。要坚持扩大开放,借助强大的“外力”,促进泉州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臵资源,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做长做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工艺制品、机械配件等一批产业链,壮大企业集群。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突出比较优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地发展“三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农村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及其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把农村劳动力从农田中转移出来,城镇化则是把人口从农村中转移出来,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减少农民的过程。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乡镇企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小城镇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发展载体。只有推动
- 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