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mol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B.Na2O2与CO2反应生成11.2LO2(标准状况),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C.在标准状况下,22.4LSO3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3NA
D.1mol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钠失去NA个电子 11.下列除杂(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A.Na2CO 3固体(NaHCO3):加热 B.Fe(Al):加盐酸
C.FeCl2(FeCl3):加铜粉 D.CO2(HCl):通过饱和Na2CO3溶液
12.硝酸工业尾气中含有高浓度的NO和NO2,它们都是大气的重要污染物。已知某厂排放的尾气中NO、NO2的体积比为1:1,该厂采用NaOH溶液来处理该尾气,处理后所得溶液中只有一种含氮的钠盐。则该含氮的钠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3
B.+1
C.+3
D.+5
13.苯甲酸(C6H5COOH)和山梨酸(CH3CH=CHCH=CHCOOH)都是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下列物质中只能与其中一种酸发生反应的是
A.金属钠 B.氢氧化钠 C.溴水 D.乙醇 14.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 实验 配制稀硫酸 操作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B 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 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C.C D.D D A.A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B.B 15.下列有关物质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是以石灰石、纯碱、石英在玻璃熔炉中高温熔融制得的 B.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制取漂白粉 C.用焦炭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可得到纯硅 D.高炉炼铁中利用焦炭直接将铁矿石还原为铁单质
16.《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 B.升华 C.蒸发 D.萃取
17.下列有关铝及其氧化物与强碱溶液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有氢气生成 B.都表现出了两性
C.反应后铝元素主要以AlO2-形式存在 D.反应后铝元素主要以Al3+的形式存在 18.下列溶液中,氯离子浓度最大的是( )
A.10mL 1mol/L的AlCl3溶液 B.150mL 1mol/L的MgCl2溶液 C.200mL 1mol/L的HCl溶液 D.100mL 1mol/L的NaCl溶液
19.现有四组分散系:①汽油和水形成的乳浊液、②含有泥沙的食盐水、③溶有溴(Br2)的溴化钾溶
液、④乙二醇和丙三醇混合溶液(乙二醇和丙三醇的部分物理性质见下表)。请用下图所示的仪器分离以上各混合液,仪器和方法不能对应的是
A.①??3??分液
B.②??2??过滤
C.③??2??萃取
D.④??1??蒸馏
20.《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 )
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 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 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 D.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
21.现有MgCl2、AlCl3、CuCl2、FeCl2、NH4Cl五种溶液,如果只用一种试剂把它们鉴别开来,应选用的试剂是
A.氨水 B.AgNO3 C.浓NaOH D.盐酸 22.有关下列物质的用途,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浓硫酸可作干燥剂,可干燥SO2、Cl2、NH3等气体 B.氨容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C.硅胶可用于袋装食品或药品的干燥剂,也可用作催化剂的载体 D.Cl2、ClO2、O3均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剂,而明矾可作净水剂 23.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 A.能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溶液:Na+、NH4+、Cl?、I? B.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Mg、Fe、Na、ClO C.含有大量 Fe2+的溶液:Na+、NH4+、SO42?、OH? D.加入铝粉有氢气放出的溶液:K+、Cu2+、SO42?、Cl?
24.新型镁铝合金(Mg17Al12)有储氢性能,它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的反应为Mg17Al12+17H2═17MgH2+12Al,得到的混合物Y(17MgH2+12Al)能与酸反应释放出大量氢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合金应在氮气保护下,将一定比例的Mg、Al单质熔炼而成 B.合金在吸氢过程中被H2还原
C.一定量的镁铝合金既可以完全溶于足量盐酸中,也可以完全溶于足量的NaOH溶液中
D.等质量的镁、铝、和镁铝合金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H2的体积(同温同压下)顺序为:V(铝)> V(合金)>V(镁)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硫酸可以用铁制槽罐存放,说明铁与浓硫酸不反应 B.检验氯化氢中是否混有氯气,可采用湿润的有色布条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氧化镁 D.钠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铜 二、填空题 26.计算
(1)24.5 g硫酸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1.5 mol碳酸钠的质量是______ g。
2+
3+
+
?
(2)在标准状况下,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6.72 L,质量为10.8 g。则混合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3)用36.5%的浓盐酸(密度为1.25 g·cm-3)在容量瓶中配制480 mL1mol·L-1的稀盐酸。经计算需要__________mL浓盐酸。
(4) 将15.6 g过氧化钠与足量二氧化碳反应时,反应中转移_________mol电子。
(5)将钠、镁、铝各0.3mo1分别放入100mL1mol·L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____________。
(6)将20.8gCu、Fe合金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NO气体6.72L,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的沉淀的质量是_________g。原来合金中含Cu______mol,Fe______mol。 三、推断题
27.如图中的每一方框内表示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A、C、D、E、F 在通常情况下均为气体,且A 与 C 物质的量之比为 1:1,B 为常见液体,F 为红棕色气体。
-1
试回答下列问题:
(1)X 是_____;F 是_____。(写化学式)
(2)写出 G→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 (3)G 与 Cu 的反应中,G 表现__________性质。 (4)写出X→A 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5)以 C、B、D 为原料可生产 G,若使 amolC 的中心原子完全转化到 G 中,理论上至少需要 D______mol。 四、综合题
28.(1) 如下图实验装置,当有16.8g铁粉参加反应时,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L。
(2) 向Cu和CuO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 6.0mol·L-1稀硝酸溶液,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同时收集到标准状况下NO 2.24 L。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原混合物中Cu和Cu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②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保持不变,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mol·L-1; ③若将生成的NO气体完全溶解,需要标准状况下的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 五、实验题
29.如图所示实验为“套管实验”,小试管内塞有沾有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
(1)点燃酒精灯加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某铁的氧化物粉末可能含有FeO、Fe2O3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该氧化物粉末的组成,做了如下实验:
(1)甲同学利用1mol/L的硫酸、KSCN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确定其组成 编号 ① ② ③ 实验操作 取少量粉末放入试管中,注入1mol/L的硫酸 将①中所得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滴加几滴__________,振荡 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少量__________,振荡 实验现象与结论 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呈黄绿色 若溶液________ ,说明有Fe2O3存在 若溶液________ ,说明有FeO存在 (2)乙同学称取30.4g固体,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一 将固体置于烧杯中,加入1mol/L的硫酸将固体完全溶解
步骤二 往烧杯中先加入足量的氯水,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步骤三 将步骤二所得的物质过滤洗涤后,灼烧至固体质量不再变化,得到32g红棕色固体 ①步骤二中加入氯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步骤三中沉淀洗涤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原固体中FeO和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19 C 2 C 20 B 3 A 21 C 4 C 22 A 5 A 23 D 6 D 24 D 7 D 25 B 8 C 9 A 10 D 11 A 12 C 13 C 14 D 15 A 16 B 17 C 18 A 二、填空题 26.25 159 0.15 40 0.2 3:1:1 36.1 0.15 0.2 三、推断题
27.NH4HCO3 NO2 酸性和氧化性 H++HCO3-=H2O+CO2↑
2a 四、综合题
28.96 3:2 2.5 0.075mol 五、实验题
29.小试管中棉花球变蓝色,B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有少量气泡冒出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无二氧化碳生成,由此可知,碳酸钠的热稳定性比碳酸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