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郭素素还在说着,突然,不知谁哭出了声,一个,两个,一大片。
(选自《意林》少年版,有改编)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老师这一形象文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他制止孩子取笑小龙、启发孩子们转换角度思考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
B.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
C.小说善于运用短句,这既符合孩子们口语表达的特点,结构简单,句意明晰,也使文章具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特点。
D.孩子们对幸福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都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作者并没对孩子的幸福观作出直接的褒贬评价。
8.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 品进行分析。(6分)
9.文章主要采用孩子们的对话来进行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①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天启初,谥贞肃。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节)
【注】①宪:属吏称上司为“宪”,如宪台(御史官职的通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B.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C.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D.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部,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法律、刑狱等,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B.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由民间出资兴办的地方小学,择通晓经书者为师,以教劝农桑为主要内容,子弟于农闲时入学。
C.秩满,官吏任期满届,古代官员任期多一任三年,此处“九年秩满”实为“九年考满”,意即他通过了多个任上的官员考核。
D.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于省城举行,因其时正值秋天的八月,故又叫“秋闱”,考中者被称作举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显著。任嘉兴知府时,他重视教育,要求八岁的孩子一律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竟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申诉,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杖死多位里老,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之后,他又入朝状告孔儒越职行事,这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与住所都很简朴,宦官路过其辖区,他只赠送普通物品;面对宦官索要钱财,他要求其出具收据,巧妙拒绝。
D.杨继宗慧眼识才,卓有远见。他在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便断定这两位考生都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对此佩服不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2)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
B.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诗人所感。
C.颈联写作者以酒浇愁,听浪思归,诗意承上一联而来,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其中“浪卷”扣诗题中的“野泊”。
D.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并以此作为对行朝消息的回答,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悲愤。
15.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的句子是:“ , 。” (2)《庄子·逍遥游》中“ , ”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3)郦道元的《三峡》写秋霜之季,以高猿“ ”的悲凉叫声与前面“ ”的肃杀环境一同渲染了三峡秋季特有的气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 ,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 )。欣赏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深入思索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 。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 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辅相成 易如反掌 综合 内涵 B.密不可分 迎刃而解 联系 神韵 C.密不可分 易如反掌 联系 内涵 D.相辅相成 迎刃而解 综合 神韵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美育的底色是文化,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B.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文化是美育的底色。 C.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D.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美育离不开文化。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欣赏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水平 B.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美学水平 C.欣赏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深入探讨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 D.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总离不开一个“我”。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真正欣赏它,① 。如果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就不能很好地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让你走进去,并不就是让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② 。所以, ③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中新社北京10月22日电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22日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化展。
展览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文例和字形特点,让观众和读者对甲骨及甲骨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展示甲骨文及其反映的商代社会,分为商王世系、祭祀与信仰、战争与军队、贵族与职官、畜牧与田猎、天象与农业、疾病与生育、地理与方国、西周甲骨等9个主题;第三部分介绍了一百多年来的甲骨学者及研究成果。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