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2关键指标
脑卒中关键指标主要有:职业为农民或工人,年龄在71-80岁之间,并患有基础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4.3.2脑卒中的主要诱发因素
脑卒中的主要诱发原因有: (1)具有不良生活方式
①高危人群的饮食结构不良,多盐、油腻;②体力活动不足;③爱吸烟饮酒。 (2)患有基础性疾病
①高血压:患高血压史在脑卒中住院病例中,有80%以上的病例有高血压病史,其中脑梗塞%,脑出血%有高血压史
②心梗、房颤心梗、房颤是引起脑中风的一个独立的强有力的危险因素,与健康人相比,增加脑中风危险度5倍以上,尤其是老年人房颤相当多。
③糖尿病明显增加缺血性脑中风发生率,单纯糖尿病者,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微血管病变,减缓动脉硬化,从而减少脑中风。
(3)职业性质的影响;
文化程度高的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强,这可能由于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具有更好的学习理解能力,能更好地查阅书籍、报纸、文化程度高的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疗、康复计划。
(4)年龄阶段因素
中风发生最常见的基本条件就是动脉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变化和多种病理性因素相互作用使动脉硬化逐渐产生。
(5)男女性别差异
一是男性高血压多于女性;二是男性吸烟与饮酒者多于女性;三是男性从事体力劳动较多,突然用力可能诱发中风。
(6)季节性差异
脑卒中病人因其机体代谢差,肢体功能活动障碍而活动减少,神经传递障碍使温痛觉减弱或消失,患侧血液循环较健侧差,与季节气温相关。 4.3.3对高危人群的预警和干预建议
(一)结合问题一:
针对1:高危群众发病有年集中趋势,并逐年增长; 建议1:
(1)舒缓压力: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阶层压力过大,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这便是该病集中年患病的体现;文献报道【5】血管疾病的发生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在紧张和过多应激环境中,应激反应可通过垂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使血管强烈收缩血压突然升高而致脑出血。所以减少疾病,应保持身心愉悦,舒缓压力较为重要因素。
(2)合理饮食结构:饮食对身体,当今快节奏的快餐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饮食结构,这也是疾病逐年增长的因素。为此建议平日应多摄入低盐低脂
类食物,减少油脂摄入,改善血脂异常,改掉不良饮食习惯,因为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针对2:男性比女性更易患病 建议2:
(1)戒烟:日常生活中男性一般要吸烟及大量酗酒,而尼古丁可刺激神经系统增快心率及脉率,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的血管收缩和血液循环减慢,可使血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沉积于动脉壁,导致动脉硬化【8】。
(2)戒酒:酒精具有增压作用,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78g的重度饮酒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没有饮酒的2倍,酒量与血压水平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小量饮酒有保护作用,大量饮酒可增加危险性【10】。
针对3:工作性质影响发病 建议3:
(1)学会适当休息:即文化程度高的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强。这可能由于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具有更好的学习理解能力,能更好地查阅书籍、报纸、文化程度高的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疗、康复计划。
(2)增强自身学习能力。
针对4:脑卒中处于老年阶段; 建议4:
(1)每天运动30分钟降低4成患病几率:适当的运动会减少糖尿病【13】在于运动能加速对摄入热量的消耗,这样可以将糖份积极转化为有力量的肌肉。每天坚持30分钟的运动就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35%~40%。
(2)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脑卒中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受到年龄的影响,年龄增长带给病人的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和致残率增加,从而护理能力与年
【14】
龄呈负相关。
(二)结合问题二:
问题2针对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气候因素进行的干预建议; 针对1:气温
脑卒中病人因其机体代谢差,肢体功能活动障碍而活动减少,神经传递障碍使温痛觉减弱或消失,患侧血液循环较健侧差,室温要求高。
建议1:
(1)季节交替时期注意预防;(2)注意保暖防寒,早晚适量添衣,而在白天活动时不要穿戴太多,以防出汗多反而受凉;(3)流感时期可佩挂防感冒香袋,预防感冒发病。
针对2:气压;
低气压使各种过敏原和空气污染物、粉尘等刺激物不容易向高处扩散,而易于向低处散落吸入呼吸道,而且气压聚然降低可使支气管粘膜上的细小血管扩张,气管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管腔变得狭窄容易诱发哮喘。研究发现平均气压偏低(840~907hpa)或偏高(926~971hpa)时,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建议2:(1)注意口腔,鼻的清理,保持呼吸通畅;(2)平时要加强体质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3)注意营养均衡,对食欲不振患儿要注意脾胃调理;(4)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12】。
针对3:相对湿度;
湿度过高,蒸发减少,抑制出汗,使病人感到潮湿憋闷。湿度过低,室内空气干燥,人体水分蒸发增加,引起干渴、咽痛、鼻衄等症状,对呼吸及气管切开者尤为不利。
建议3:(1)当湿度低时多喝水补充人体水分;(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半小时以上。
五、 模型检验
由于第一问和第三问都不涉及到模型检验,因此模型检验主要针对第二问。本文第二问的模型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所用的回归方法是逐步自回归法,该模型的检验方法为将用2007~2010年的发病数据按照式(5)进行回代检验,计算回代结果与原来统计的发病率千分比数据的绝对距离,在总共1461条数据中,绝对距离小于1的有1257条数据,所占比例为86%,表明该模型较为合理。
六、 模型评价
模型优点
1、本文模型比较注重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方式,以表格、图形形式呈现,大大提高了查询效率。
2、论文给出了大量图形,条分缕析,虽直观易懂,但推理严谨,深入浅出,结果准确。模型可操作性强,推广应用起来也很方便。 模型缺点与改进
1、在建模与编程过程中,使用的数据只是现实数据的一种近似,因而得出的结果可能与现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2、脑卒中的发病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包括不可抗力事件,这些自然灾害和社会重大事件均会对人民的身心乃至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产生影响。虽然样本较大,但是时间不够长,对揭示规律有其局限性,有待今后更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3、数据不知地区等准确位置,无法得到更多较为精确的相关气象,节气等相关信息。
4、在前面的统计过程中都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实际上,还有人口迁移、经济景气变动、死亡率变动等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模型还有诸多变量因素在内。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模型的建立。
七、 模型改进及推广
问题二的多元统计分析模型改进
本文仅仅做了多元线性回归,但从以上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发病率与气象环境因素的线性相关性并不特别明显,需要对数据进行合理统计,找出发病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模型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查阅资料考虑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
2、气象环境指标的进一步细化统计,如考虑温度与湿度比、最高温度与最低湿度一起统计等;
3、针对多变量的选择问题,可以考虑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1]。 推广及应用
本文中的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可以推广到任一有关某变量与其它多因素的相关关系,如冠心病、心脏病等疾病受环境、气象因素的影响分析,更加贴近生活,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 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 岳海燕,气象条件对南京地区慢性支气管炎和脑卒中发病的影响研究,硕士
学位论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4] 彭扬君脑卒中发作的诱因分析,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8(8)
[5] 李芸,郑虹,陈红信息支持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生活方式的影响,现代护理,
2004(6)
[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第11卷第6期3月号
[7] 刘春岭,黄如训,朱良付,曾进胜,苏镇培卒中患者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并发
症3059例20年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3)
[8] 荆淑敏,魏淑芳,史丽珍,对心血管疾病病人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山
西护理杂志,1999,13(3):105-1576
[9]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编写委员会治指南,北京: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5
[10] 耿贯一,流行病学第三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11] 2010-6-18
[12] 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糖尿病预防新宣,2007,5-19 [13] 文章来源:放心医苑,
[14] 郭建民,张淑娥,初发脑中风的危险因子及预防,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11卷6期:524,20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