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点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21:43: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况水平分:

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自下而上,即下位较低层次对较高层次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自上而下,即上位较高层次对较低层次产生影响。 (4)根据内容不同分:

一般迁移:一般原理原则态度对另外事物的影响。 具体迁移:将以前的经验重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中,如“日月”对“明”的影响,加减法对四则运算的影响。 7.学习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最早的迁移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迁移发生是无条件,自发的。

(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是具体,有条件的。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3)概括化理论:也成经验类化说,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4)关系理论:苛勒“小鸡觅食”实验 8.影响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况程度 (3)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4)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9.知识表征: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示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是系统表征。

知识学习类型:

(1)根据存在形式分:符号学习(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上位的概念是属,下位称种);命题学习(若干概念的判断)

(2)根据知识与原认知结构关系分: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从具体到一般);并列结合学习

陈述性知识学习:一般过程包括获得、保持、提取 10.技能特点:学习得来,不同于本能行为;是一种活动方式,不用于知识;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与一般随意行为。

技能分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1)操作技能形成: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形成途径:练习(基本途径),吹拉弹唱音乐技能

“高原现象”:通常把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

绩或者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东西模糊现象。 (2)心智技能形成: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图片、示意图)——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阅读属于心智技能。

11.问题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形成问题表征)——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算法和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莫物体的倾向。)

(4)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5)情绪与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简答):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地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教学措施: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学生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13.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成分)和行为成分。

品德:是道德品质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品德的最终环节,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简称知、情、意、行。 14.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对偶故事):(1)儿童在10岁以前,对道德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2)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10岁是分水岭)

划分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阶段)3.可逆性阶段(儿童形成概念,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可以改变的)4.公正阶段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9岁) 第一阶段称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称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中年级出现到青年) 第一阶段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称为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点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0fx83ha4m7dd7d92wae4uc568cqcf01a45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