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采区上下山及中间平巷提升运输方式。辅助运输系统优先选用单轨吊或无轨胶轮车运输方式,倾角 30°以下采区取消绞车和地轨提升运输方式。若选用单轨吊运输方式时,要考虑单轨吊吊挂对巷道支护的影响,提高巷道支护强度。
2、确定人员行走路线及人员提升运输方式。
3、设备选型及提升运输能力和安全系数验算;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的系统,上运时,必须同时装设防逆转装置和制动装置,下运时,必须装设制动装置,应优先选用大功率设备,装备自动化集控系统,减少设备和岗位工占用,简化运输系统。
4、确定提升运输安全设施的安装位置。第 15 条 采区供电系统
1、确定供电方式及采区变电所(配电点)的位置。 2、对采区设备容量计算及变压器选型计算。
3、对设备和电缆进行选型设计计算,并对设备和电缆的选型设计进行认真校验,确保设计的运行各参数不超过其额定值;电缆主芯线截面应满足供电线路负荷的要求;高压动力电缆的截面应按经济电流密度、允许负荷电流、电力网路的允许电压损失进行选择,并按短路电流校验电缆的热稳定性,流过电缆的最小两相短路电流,应满足过流保护装置的灵敏系数要求;低压动力电缆的截面应按电缆的允许负荷电流、低压供电系统的允许电压损失进行选择,并满足电动机启动时对启动电流的要求,流过电缆的最小两相短路电流,应满足过流保护装置的灵敏系数的要求。
第 16 条 采区排水系统
1、根据地质部门提供的采区涌水量(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进行采区排水系统的水仓泵房布置设计和排水设备及管路选型、水仓的长度和容量的设计计算,确定排水方式,描述排水系统。下山开采的采区排水
- 17 -
系统的水泵选型台数应按工作水泵、备用水泵和检修水泵进行设计选型; 排水管路选择应按工作管路和备用管路进行设计选型;排水系统的供电电源应采用双回路电源供电,双回路电源应来自不同的变压器和母线段,线路上不应分接任何负荷。
2、采用多级排水时,必须对每一级泵房的管网能力(水泵能力、管路能力、水仓容量、供电能力等)进行验算,直到最末一级排到地面。
第 17 条 采区压风系统
1、根据需用压风的设施及掘进迎头数量,计算所需用的风量。 2、对管路的布置方式及规格型号进行设计选择,确保风压符合要求第 18 条 安全监测系统 1、监测系统的简述。
2、分站的数量、位置;探头的种类、位置;电缆的敷设;控制范围。 3、分站、探头的供电电源。第 19 条 通讯系统 1、通讯系统简述。
2、通讯交换机、交接箱、终端及电源、电缆等装备型号、布置、使用范围,确保紧急状态能迅速通知所有施工人员。
第 20 条 人员定位系统1、人员定位系统简述。
2、井下分站、基站、相关电源、电缆等装备型号应按规定设置并明确,确保所有施工人员准确定位。
第 21 条 紧急避险系统1、紧急避险系统简述。
2、紧急避险系统包括紧急避险设施、配套系统、避灾路线和应急预案等。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
- 18 -
境监测、通讯、照明、动力供应、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设施容量应满足服务区域所有人员紧急避险需要,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条件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 96 小时。
第 22 条 安全技术措施
1、针对本采区情况,提出预防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重大灾害的措施,并描述避灾路线。
⑴相邻矿井的分界处,应留防水煤柱。矿井以断层分界时,应在断层两侧留有防水煤柱。
防水煤柱的尺寸,应根据相邻矿井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围岩性质、开采方法以及岩层移动规律等因素,在采区设计中规定。严禁在各种防隔水煤柱中采掘。
⑵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时,在采区设计中,应预先选定构筑防火门的位置。当采煤工作面投产和通风系统形成后,应按设计选定的防火门位置构筑好防火门墙,并储备足够的封闭防火门的材料。在采区设计中,应明确选定自然发火观测站或观测点的位置并建立观测系统、确定煤层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和建立自然预测预报制度。
⑶在采区设计、采掘作业规程和安全措施中,应对安全监控设备的种类、数量和位置,信号电缆和电源电缆的敷设,控制区域等做出明确规定,并绘制平面图。
⑷开采冲击地压煤层应编制专门设计。冲击地压煤层掘进工作面临近大型地质构造、采空区,通过其他集中应力区以及回收煤柱时,应制定措施。开采严重冲击地压煤层时,在采空区不得留有煤柱。如果在采空区留有煤柱,必须将煤柱的位置、尺寸以及影响范围标在采掘工程图上。
防治冲击地压的措施中,应明确发生冲击地压时的撤人路线。 ⑸靠近承压含水层开采,应采取并制定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
- 19 -
2、应结合矿井“六大系统”设计,明确采区“六大系统”,即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的相关安全技术措施。
3、建(构)筑物下、铁路下及水体下开采时,应经过试采,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并编制开采设计(详见建筑物、铁路、水体下开采主要内容)。
4、特殊工程如探放水、水闸墙等应编制专门施工设计及措施。 5、对不稳定、极不稳定顶板、特殊采煤方法的顶板管理应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6、后组煤开采措施应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关于后组煤开采的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
第 23 条 技术经济指标
1、采区方案设计技术经济指标表。 2、主要设备和材料配备表。第 24 条 存在问题及说明。
第三节 采区设计图纸
第 25 条 采区名称
采区名称一般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平,第二部分为煤层组别, 第三部分为采区顺序。
第 26 条 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三下”采煤井上下对照图)比例 1: 2000。采区范围较小的推荐图纸比例为 1:1000。局部复杂区域要有放大图。内容及质量要求:
1、已掘巷道与设计巷道、不同煤层巷道和岩巷等要标识清楚,线条粗细均匀、间距合理、美观。
2、地面建筑、河流、公路、铁路、桥梁等名称齐全,大小(或范围)
- 20 -
清楚。
3、断层陷落柱、风氧化带、采空区、煤层等高线等标注齐全,线条粗细合理。
4、尺寸标柱齐全、合理。
5、指北针、经纬网坐标、图例齐全。
第 27 条 采区上、下山剖面图和主要巷道、硐室平、剖、断面图, 内容与质量要求:
1、采区上、下山剖面图比例 1:2000、1:1000 或 1:500。采区上、中、下部车场平面图比例 1:200,可用比例 1:500。
2、煤层主要标志层、含水层、断层等图例正确,内容齐全。 3、巷道表示正确、无遗漏。
第 28 条 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平、剖面图。 第 29 条 巷道断面图及硐室平面、剖、断面图。
第 30 条 主要通风、排水、运输、配电、防尘、安全监控装备系统图(CH4、CO、CO2 监测探头或断电仪,风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束管监测系统)、通讯系统图、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等。通风、运输系统在巷道布置平面图中表示,排水、供电、防尘、安全监控等系统图用示意图表示。
第 31 条 避灾路线示意图。第 32 条 煤岩层柱状图。
第 33 条 结构复杂煤层应绘制煤层等厚线图。
第四节 建(构)筑物、铁路、水体和其他特殊条件下开采设计第 34 条 建(构)筑物下开采
1、建(构)筑物特征及建(构)筑物下开采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安
- 2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