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复习纲要
一、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定义:
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 2、 3、 4、 5、 6、 7、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力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四、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指个体把自己当成认识的对象,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外表等产生知觉并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 五、人格的定义
人格:泛指一个人独特、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
趣、价值观、气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六、人格的特点
人格的特点: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 八、情绪的含义与状态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人的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等情绪状态。 九、大学生健康情绪的表现 1、 2、 3、 4、 5、
能够积极适应环境 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能够正确评价自我
能够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 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十、ABC合理情绪法则:
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
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十一、人际交往与人际概述
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 十二、人际交往的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所留下的最初印象。首因效应一经形成,往往不易改变。 2、近因效应
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最具强烈。 3、晕轮效应
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是从交往对象的某些
主要二突出的局部特征出发,通过不自觉的扩大和强化整体形象,只是心理学上的泛化作用。 4、刻板效应
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群体或某一种人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5、投射效应
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以为他人亦如此。 十三、爱情的含义
所谓爱情,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 十四、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论”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激情及承诺。 亲密是指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属于爱情的情感成分。 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与对方结合的状态。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他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属于爱情的机动成分。
承诺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短期的承诺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长期的承诺则是做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
诚,责任心。属于爱情的认知成分。
斯滕伯格用这三种成分构成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角,用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认为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十五、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 1、 2、 3、 4、
迎接爱的能力 拒绝爱的能力 承受失恋的能力 恋爱是人格再造的契机
十六、性心理的定义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特征、性欲望、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性感知、性意识、性情感、性意志等。 十七、性心理健康的定义
通过丰富和完善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 十八、性心理健康的培养 1、 掌握科学的性知识。 2、 减少与消除有害刺激的影响。 3、 对性行为负有社会责任感。 4、 倡导安全性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