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幕墙施工需要,单纯在关键层打水平还不足以确定立柱的定位,为了保证立柱安装的误差在规定范围,在放线时还需要寻找一个辅助层打水平,以保证两点形成一根定位线,辅助层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随楼层高而定,层数越多辅助层就越多。 确定了关键层、辅助层,在关键层上寻找立柱放线的定位点。定位点一般在变面接口处、转角处,在平面幕墙较长时可以是在平面中间,但此时必须调整位置,保证线、面空间统一。关键点不低于两个,随着各立面变化的复杂程度和整个施工方案和设计形式而决定关键点的多少。找出所有的定位点。对定位点调整固定,对定位点的调整固定要求:①定位点误差必须足够小; ②所用固定点材料应无明显塑性化;③固定必须牢固、稳定。
复核水平度。从定位点拉水平线,水平线用20#铁线拉直用花篮螺栓紧固拉紧,铁线一定要拉紧。在拉水平线之前要对水平度进行复核,误差一定要小于1 mm。
在水平线拉好后,防止出现误差,要求对拉好的水平线进行水平度复核,复核时一定要将铁线调至水平状态,必要时可在中间加辅助支点,以避免铁线下挠。
进行水平分割:水平线拉好调整后,进行水平分割,进行水平分割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①查看图纸分格;②明确分格线与定位轴线的关系;③准备工具,同时对圈尺等测量仪器进行调校;④确定分割起点的定位轴线。整个准备工作做好后着手水平分割,一般三人同时进行,一人主尺,一人复尺,一人定位。每次分割后都要进行复检。
水平分割确定后,我们就需要根据水平分割吊垂直线,吊垂直线时应注意:
a)固定好吊线支座; b)每根线都在分割点上; c)分割点必须准确无误;
d)吊线时必须先察看是否有排栅或其它东西挡住;
e)所吊垂线代表一根立柱的安装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对水平分割与所吊垂线必须完全吻合; f)在风力>4级时不宜吊垂线;
g)吊线时,吊垂的重量根据情况可用重法码的办法来减少风力对其的影响;
h)高层、超高层是采用经纬仪配合吊线。吊垂线是一根一根的吊,同时用经
纬仪进行辅助工作,如无外排栅的工程其垂直放线尽量使用经纬仪控制。
垂线吊线完毕后应检查垂直度,方法有:
①经纬仪检查法:经纬仪检查是用经纬仪作为垂直验证,从所吊垂线中选择几个垂线用经纬仪进行复检,检查出误差要记录并寻找原因进行调整,这是一种最准确的办法;
②水平辅助层定位点重合复检法;通过查看辅助层分割点与定位层分割点是否重合来检查垂直吊线的准确性;
③自由复检法;任意选择一层作为检查层或选择一边区域进行复检,
具体做法参照①、②,得出误差数据后进行分析、记录、处理。这是由于有时赶工,时间紧的情况下的应急办法,一般情况下不采取。 固定垂直线,为防止受外力的影响在调整好的垂直线要进行固定;固定时固定稳、准,同时避免外界冲力对其影响,同时,要注意对所放线的保护,有条件的对固定完毕的垂直线用经纬仪重新校正。 4)立柱安装
立竖安装在全部幕墙安装过程中由于其工程量大,施工不便,精度要求高而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如果立柱安装正确,则整个工程进度都较易控制了,故此作业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要分外重视。 5)基本操作说明:
按照作业计划将要安装的立柱运送到指定的位置,同时注意其表面的保护。
立柱安装一般由下而上进行,带芯套的一端朝上,第一根立柱按悬垂构件先固定上端,调整后固定下端;第二根立柱将下端对准第一根立柱套上,并保留15mm的伸缩缝,再吊线或对位安装梁上端,依此往上安装,本案采用吊篮施工,可将吊篮在施工范围内的立柱同时自下而上安装完,再水平移动吊篮安装另一段立面的立柱。
立柱安装后,对照上步工序测量定位线,对三围方向进行初调,保持误差<1mm,待基本安装完后在下道工序中再进行全面调整。 (2)横梁安装工艺 1)工艺概述
立柱安装保护完毕后随后就要进行横梁安装准备。除材料准备外还有
施工准备即对横梁测量定位与放线。横梁测量是对建筑误差的调整,为保证室内与室外对幕墙的美观要求,故对幕墙的垂直分格(横梁位)要做适当调整,一般调整以层为单元,测量定位后才能放线、安装。 本工程是明框幕墙,横梁与立柱均是通过横料角码采用螺钉连接。 在进行横梁安装之前,横梁与竖龙骨之间先粘贴柔性垫片,将铝横梁水平放入相邻两立柱之间,横梁通过横料角码采用螺钉连接。横梁安装应注意平整并拧螺丝。安装至少不少于3根时进行整体调平至满足要求时,再进行下一单元的安装。 2)横梁测量定位
1.水准仪抄平:用水准仪每层抄平,在抄平时要先选择每根立柱的水平线。抄平时在立柱的外侧标水平线位置。
2.测量楼层误差:水平线抄好后就测定楼层误差,误差测定后可协助确定土建楼面位置,也利于我们按楼层确定垂直分割线。具体测量法是测量每根立柱的水平线位置至楼面距离,记录下每一个数据,然后记录每层的平均最大、最小值备用。
3.测量层高误差:取楼层误差的平均值,在一根立柱上取楼面点,然后测量每个楼面点的距离即是实际施工层高,一般情况下层高有少量的误差不需要调整,但也不排除误差很大的情况,故对误差较大的层高要进行反复测量。将每层层高一一记录下来。
4.分析误差:寻找解决办法,将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按设计图纸一层一层对照并进行分析。如误差较少相邻正负误差可相抵又不影响观感效果,可自行调整;误差不大的可不调整;如误差较大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