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0高中生物必修(1~3)+选修3知识点整理(新课标人教版)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4:15: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不同点 过 程 有变形期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精子的形成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无变形期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卵细胞的形成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

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21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1.减Ⅱ前期 2.减Ⅰ前期 3.减Ⅱ前期 4.减Ⅱ末期

5.有丝后期 6.减Ⅱ后期 7.减Ⅱ后期 8.减Ⅰ后期

答案:9.有丝前期 10.减Ⅱ中期 11.减Ⅰ后期 12.减Ⅱ中期

11.减Ⅰ前期 12.减Ⅱ后期 13.减Ⅰ中期 14.有丝中期

七、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是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3.在有性生殖中,由于两性生殖细胞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因此,由合子发育成的后代就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1、一个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线性 排列。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 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 基因,具有一定

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等位 基因 会随 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传给后代。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 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

裂过程中,同源 染色体上的等位 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 自由组合。

第3节 伴性遗传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 染色体组成(n对):雄性:n-1对常染色体 + 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 + XX ? 性比:一般 1 : 1

? 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 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生物的性别通常就是由 性 染色体决定的。生物的种类不同,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相同。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XY型:雌性的性染色体是 XX ,雄性的性染色体是 XY 。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性别决定

属于XY型。雄性(男性)个体的精原细胞在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可以同时产生含有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的精子,并且这两种精子的数目是相 同 的,而雌性(女性)个体的卵原细胞在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只能够产生1 种含有 X 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由于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 相等,因此,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所产生的后代中,雌性(女性)个体和雄性(男性)个体的数量比为 1:1 。

②ZW型:该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是ZW,雄性的是ZZ。蛾类、鸟类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2、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这种遗传方式叫 伴性 遗传。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人类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是位于 X 染色体上 隐性 基因,遗传特点是:(1)隔代交叉遗传:男性红绿色盲基因

22

只能从 母亲 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他的 女儿 。(2)男性患者 多 于女性患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 X 染色体上的 显性 基因,这种病的遗传特点是:女性患者 多 于男性患者。 3、总结: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① 女>男 ② 连续发病 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孙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

伴X隐:色盲、血友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显:多(并)指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核酸 遗传物质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 非细胞生物(病毒) DNA和RNA DNA DNA DNA RNA 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 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的特性:

23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5、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 A=T、G=C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

n

第3节 DNA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看书)①解旋 ②合成子链 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 5、特点: 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条件:

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③能量:ATP

④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8、DNA能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9、意义:DNA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10、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n

复制出DNA数 =2(n为复制次数) 含亲代链的DNA数 =2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基因:

基因是有 遗传效应 的DNA片段,是控制 生物性状 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DNA分子上有 许多 个基因。基因的 脱氧核苷酸排列的顺序 包含着遗传信息。

2.DNA分子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DNA

分子特异性是 脱氧核苷酸排列的特定顺序 ,每个DNA分子能够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是 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注:叶

24

0高中生物必修(1~3)+选修3知识点整理(新课标人教版)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0w5u7u3mg862m61dlgt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