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漳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使区域内的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250元,工程区人均收入增加1195元,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集中力量开展保护和建设。采取封山、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提高植被盖度,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第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变漫山放牧为舍饲圈养,逐步探索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为重点,解决当地农民的口粮问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寻找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把石漠化治理与“一建三改”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第五,为石漠化治理积累经验。通过对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探索治理模式、措施,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铺开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1.5 环境保护
1.5.1 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⑴在坡改梯和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先建设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尽量保留原地被物,减小水流速度,将流失的土壤限制在小的范围内,避免流入到河流中抬高河床和增加河水的泥沙含量。
⑵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人工种草中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农药,积极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措施,并在营林措施的各环节采用相应的措施,增强苗木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9
2008年南漳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1.5.2 减少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⑴减少噪声影响的措施
① 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相关噪声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移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应加装减振机座,同时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保养,保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最大限度减小噪声源强度。
②噪声源强大的作业应尽可能安排在昼间(6:00~22:00)进行,或对各种施工机械操作时间作适当调整。施工期间的材料运输、敲击、人的喊叫等施工活动的声源,要求施工单位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禁止在夜间施工(22:00~6:00)。
③监理单位做好施工期噪声监理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的简易噪声测量仪器,对施工场所附近的居民点进行监测,以保证其不受噪声超标影响。
⑵ 减少建筑材料运输和堆放过程中影响的措施
① 加强对车辆的维修保养,可能造成漏洒情况的车辆一律不准使用。
②不能超高堆放石料材料,粉尘类材料上面进行覆盖或用封闭车辆运输。
③建筑材料放在指定地点并码放整齐;根据需要和有关要求设置施工护拦。
④油漆等易挥发挥,有异味的物品用密封容器贮存。
⑤按文明施工要求施工,并要求各个施工环节,每人做到文明施工。
10
2008年南漳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1.6职业安全和消防
1.6.1 工程建设消防措施
⑴棚圈建设中,应重点考虑防火的要求,棚圈与房屋之间的间隔疏散出口等要能满足防火规范的相关要求。
⑵经常性的进行防火安全教育,制定严格的用火规定,防患于未然。
⑶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设防火带。
1.6.2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6.2.1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⑴化学农药施放过程中可能对人员造成危害。
为了防治病虫害对苗木的危害,有时会使用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施放农药过程中,可能会对人员造成伤害,甚至中毒死亡。
⑵用电电器设备使用、生产和生活用电过程中,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
⑶基地周围是农村、农业生产和良种基地生产都有可能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将影响水源的洁净,如果长期饮用这些水,会影响人体健康。
1.6.2.2 主要防护措施
⑴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
⑵施放农药过程中,生产人员必须按有关规定和要求操作。不能逆风施放化学农药,作业过程中要穿戴防护用品,保证工作安全。
⑶高空作业时,不能一人单独作业,地面必须安排防护人员,同时不能安排老、弱、病、残、孕人员从事该项作业。
11
2008年南漳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⑷本工程在技术措施方面要求树高控制在2m左右,可减小作业高度,减少造成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和危害性。
⑸施工准备期间,招聘有工作经验和有上岗证的工作人员上岗施工,所有施工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否则,一律不得进入施工区域。
⑹用电安全要严格执行电力部门制定的各项供电安全防护措施。 重点是以下几方面:
①所有电动机防护等级采用IP44以上; ②所有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均采用接地保护; ③高低压开关等级采用IP2以上; ④建筑物设置防雷设施;
⑤带电导体采用密集型母线和封闭型母线; ⑥所有电气设计符合国家设计规范要求。 ⑹防爆
压力电器安装、验收和使用均按照国家规范进行,并制订专门的安全操作规程。
1.7节约能源
1.7.1 节电措施
仪器设备选型中优先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高效设备,如SP型节能变压器、节能混合灯具、节能电机等。同时在变电室低压侧装设静电电容补偿器,保证变压器功率因素达到0.9。
1.7.2 节能管理
配备专职节能管理人员,加强节能管理。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