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漳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3.4 坡改梯工程
坡改梯工程地址选在薛坪镇三景庄村闫家庄和立寺坪之间,处在2座山的山脚,坡度5-16度,现有耕地面积6.8公顷,非生产用地面积1.4公顷,涉及26个农户。该区域土层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养分足,一年两熟,适宜耕种小麦、玉米、烟叶等作物。
该区域地处山坡脚,每逢下雨山水大,特别在耕种季节,土壤流失严重。
3.4.1 设计原则
一是坚持水土保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二是坡改梯按等高线布设,并遵循大弯顺势,小弯取直,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三是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即达到增产增收,又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
3.4.2 工程设计
坡改梯工程遵循大弯顺势,小弯取直,田块与水系、道路结合,田面松散平整,无杂草砾石。一律石坎梯田,田面净宽不小于10-15米,活土层不低于0.3米,石坎高度2.0米以下,坎底宽在0.8-1米,顶宽0.4-0.6米,外坡1:0.2,内坡垂直,安全系数1.6-2.5。
三景庄项目区设计两种石坎:一种石坎高度1.5米,基础深0.3米,底宽0.8米,顶宽0.6米,田面宽度15米,坡度<5,面积4公顷;另一种石坎高度1.7米,基础深0.5米,底宽1.0米,顶宽0.4
29
2008年南漳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米;田面宽度10米,坡度<5,面积3公顷。
对新建和修复的石坎梯田都施用高质量农家肥,采用作物秸秆还田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单产水平。
3.4.3 施工组织
石坎梯田施工包括定线、清基、修砌石坎、坎后填膛、修平田面等五道工序。
⑴定线
①根据规划的坡改梯坡耕地田面,在其正中(距左右两端大致相等)从上到下划一中轴线。
②根据梯田端面设计的田面斜宽,在中轴线上划出各台梯田的基点。
③从各台梯田的斜宽基点出发,用水准仪向左右两端分别测定其等高点;连各等高点成线,即为各台梯田的施工线。
④定线过程中,遇局部地形复杂处,应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原则处理,为了保持田面等宽,需适当调整埂线位置。
⑵清基
①以各台梯田的施工线为中心,上下各划出宽80~100cm作为清基线。
②将清基线范围内清除表土厚约20-50cm,暂时堆在清基线下方,施工中与整个田面保留表土结合处理。
30
2008年南漳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③将清基线内的地面清除石砾等杂物,整平,夯实。 ⑶ 修砌石坎
①准备好石料,大小搭配均匀,堆放田坎线下侧。
②逐层向上修砌,每层需用比较规整的较大块石砌成田坎外坡,上下两层的中缝要错开呈“品”字形。较长石坎每10~15m留一沉陷逢。
③石坎外坡以内各层,要求与外坡相同,但所用石料不必强求规整。修砌过程中整个石坎应均匀地逐层升高,压顶的块石要求规整,且具较大尺寸。
④石坎外坡坡度一般65°~90°,内坡一般接近垂直,顶宽40-60cm。
⑷坎后填膛与修平田面
①两道工序结合进行。在下挖上填与上挖下填修平田过程中,将夹在土内的石块、石砾拾起,分层堆放在石坎后,形成一个三角形断面对石坎的支撑。
②堆放石块、石砾的顺序是:从下向上,先堆大块,后堆小块,然后填土进行田面平整,填土过程中,表土尽量填在田面。
③通过坎后填膛,要求平整后的田面30-50cm深以内没有石块、石砾,以利耕作。
31
2008年南漳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3.5 水利工程
3.5.1 三景庄挡土墙工程设计
3.5.1.1 挡土墙类型
根据工程地区地质条件和同类工程经验,挡土墙结构类型为浆砌石重力式,其墙背倾斜方式为俯斜,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能就地取材,工程造价较低。墙高h=2.0m,基础深度0.5m,宽度1.50m,挡墙顶宽0.5m,墙顶为10cm厚C20现浇砼压顶以提高整体稳定性,墙体采用M10砂浆砌筑,块石强度为MU40,墙体采用UPVC排水孔,水平孔距3m,垂直孔距1.5m,交错布置,墙后填砂土,密实度为中密;墙体伸缩缝间距20m,采用沥青砂板,厚2cm。 3.5.1.2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1. 抗倾覆力矩M1(相对点为墙趾):M1=Gx0+Eazxf G—挡土墙自重,Kn;
x0—挡墙重心到墙趾的距离,m; Eaz—Ea的竖向分力,Eaz =Eacos(a-δ) a1—挡土墙墙背倾角,本墙a1为16.7度; a—墙背与水平线的夹角,为73.3度
δ—填土与墙背的外磨擦角,本墙δ为10.5度; ao—挡土墙的基底倾角,本墙ao为0度; xf—土压力作用点离墙趾的距离,m;xf=b-zctg a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