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0、二泉映月 课 时 2 二次备课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锡 惠 倾 愤 饶 坛 享”,读准前鼻音“愤”,后鼻音“倾”,掌握多音字“强”的三个读音。 (2)说说《二月映月》的创作过程,熟练背诵课文4、5两个自然段。 (3)结合4、5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感受阿炳的困苦生活,以及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4)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二泉映月》创作的过程及其丰富内涵。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说说《二泉映月》创作的过程。2.理解《二泉映月》中的丰富内涵。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看着课题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读课文,看从中知道了什么? 要求:把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2.检查课文的朗读,正音。 了解二泉映月的含义 三、 抓住词语,领略美景 二泉映月既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也是一处优美的风景,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二泉映月的美?请用~~~~画出有关词语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抓住以上词语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二泉映月景色的优美。 四、《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怎么产生的呢?下一节一起学习。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领略了“二泉映月”优美的景色,这一节一起走近阿炳,来体会这首名曲的创作过程。 二、 体会坎坷经历 29
(一)自主学习 1.出示导学提纲:阿炳两次听泉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 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把关键语句用“......”标一标. 2.自己读书思考,动手圈画,小组里互相帮助。 (二) 交流收获 1.两次听泉的不同: 第一次: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第二次: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原因:师父离开人世,阿炳双目失明,靠卖艺度日,经受着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2.重点体会阿炳生活的艰难和辛酸 因为学生与阿炳的生活相距甚远,很难体会到他的处境,因此此处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3.感情朗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进一步体会为什么而叹息,而哭泣?激愤的倾诉什么?倔强的呐喊什么? 4.导语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5.放映《二泉映月》视频,让学生欣赏乐曲,体味情感。 6.学生说听后的感受 7.乐曲的丰富内涵都写在书上,请同学们朗读第五自然段。 三、品味乐曲内涵 (一)出示导学提纲: 1.用心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用“——”画出表现琴声特点的句子,用“~~~~”画出表现琴声所抒发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2.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意境吗? 30
(二)自主学习,小组互助 (三)交流成果 指名读乐曲特点的语句,明了乐曲的韵味。 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特点的句子,学生读表达情感的语句。以老师的范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女生男生合作读(配乐曲) 男生女生合作读(配乐曲) 通过反复朗读,深化学生对乐曲的品味、理解、感悟。 四、升华情感体验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乐曲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二个例子: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第一次听完这首乐曲激动地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1985年,《二泉映月》被美国灌成唱片,成为流行全美的中国音乐作品。 阿炳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流浪街头,靠卖艺为生,为什么他能创作出这么出色的作品?原因何在? 引导学生领悟阿炳的可贵精神 热爱音乐 热爱生活 追求理想 与命运抗争 像阿炳这样的人你还知道哪些? 贝多芬、霍金、海伦.凯勒、张海迪、司马迁…… 阿炳这种执着追求、顽强抗争的精神让你想到哪些名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 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六.板书设计: 10、二泉映月 赏月 听泉 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作曲 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 六、教学反思 31
课 题 11、郑和远航 课 时 2 二次备课 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码 遣 器 拳 赠 撕 范”,联系上下 文说说“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并且通过查字典解释带点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能根据语境理解文中的词汇,能理解在文中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4、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 2.揭题: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出示】 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范围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仔细阅读课后习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预设,有调整】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差使他人做到某地做某事。调遣。】 【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抱拳,动作演示。】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中“携”意思:带领。扶老携幼意思是: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形容所有人都出动了。】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