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市化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对应学生用书第104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城市化概述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拉力 含义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具体表现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
①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②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1 / 11
(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A或B(填字母)阶段。
[易误点拨] (1)城市化不仅指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不仅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包括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地域城市化。 (2)城市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数量多 城市人口比重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并不是绝对数值而是一个相对数值,故城市人口比重大并不能说明城市人口数量多。 (3)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 虽然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向市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 [理解—要点突破]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
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城市起步 目前水平 发达国家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发展中国家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 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2 / 11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合理性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资料)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原因与特点 郊 区 城 市 化 原因和条件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因城市中心区地租上升导致产业和住宅迁往郊区或更远的乡村;大城特点或表现 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图示 逆 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城 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市 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郊区化 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 再 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城 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市 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化 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 大城市人口再增加,规模扩大。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分析
(2018·海南五校模拟)下图是东南亚部分国家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城市化水
平统计图。读图回答1~3题。
1.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下列国
家中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的是( )
3 / 11
A.文莱 B.菲律宾 C.柬埔寨 D.泰国
2.菲律宾的城市化特点,可能造成( ) A.城市创造就业速度大于城市劳动力增长速度
B.乡村城市化速度大于大城市扩张速度
C.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D.农村推力作用小于城市拉力作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泰国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促进城市化 B.越南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出口加工业 C.文莱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城市化 D.新加坡依靠本国资源推动工业化发展
1.B 2.C 3.B [第1题,菲律宾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但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低,即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第2题,读图可知,菲律宾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可能造成城市劳动力增长速度大于城市创造就业速度,使得城市就业困难;农村经济落后,社会服务资源短缺,农村推力作用大于城市拉力作用,乡村人口大量流向大中城市,导致乡村城市化速度小于大城市扩张速度;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第3题,水稻种植为农业领域,无法有效促进城市化;文莱科研机构少,不可能大力
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加坡为岛国,资源短缺。]
[解题技巧]
城市化阶段的判读技巧
(1)根据距市中心远近人口密度的变化判读。一般情况下,城市化初期阶段,人口密度往往由市中心向外迅速减少,而到城市化的成熟阶段,人口密度往往在市中心稍低,向外
逐渐增大,到城市外围,人口密度变低,但较初期阶段时变高。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人口比重小于30%为初期阶段,30%~70%为加速阶段,大于70%为后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总体大于70%,且出现下降现象,可以判断出现逆
城市化现象。
(3)根据产业构成判断。
所处阶段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考向2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4~5题。
产业构成以第一产业为主 以第二产业为主 以第三产业为主 4 / 11
4.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B.30%~40% A.20%~30% D.60%~70% C.40%~50%
5.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B.人口增长率增大 A.工业化程度提高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解图流程]
[尝试答案] 4.B 5.A [再练一题](教师备用题)
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5 / 1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