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9 1:52: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和给药量,经口(消化道)染毒是急性动物毒性实验中最常用的染毒途径,其染毒方法有哪些?

小鼠:1灌胃法2皮下注射3肌肉注射4腹腔注射5尾静脉注射

给药量: (一)小白鼠:灌胃法(0.1-0.3ml/10g)皮下注射(0.1-0.3ml/10g)

腹腔注射( 0.1-0.2ml/10g)

(二)家兔:灌胃法(≤20ml/只)皮下注射(0.5-1.0ml/kg)腹腔注射(0.5-1.0ml/kg)静脉注射(0.5-1.0ml/kg)肌肉注射(0.5-1.0ml/kg)

经口(消化道)染毒的方法:1自由进食2灌胃3吞咽胶囊

2.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在实验动物中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与人;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成年的健康的(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与人的暴露途径相同

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毒理学试验的局限性:实验动物和人的敏感性不同;主观感觉无法表述;剂量设置过大;动物数量有限

实验动物物种的选择原则:在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最接近的物种;易于饲养和试验操作的物种;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 3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微生物分类、实验设施分类

遗传学分类:近交系、杂交群、封闭群、突变系动物、转基因动物 微生物分类:无菌动物、悉生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普通动物 实验动物设施的分类:开放系统;屏蔽系统;隔离系统 4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生物转化: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

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滤过;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胞吞:吞噬、胞饮;胞吐

影响转运的主要因素:外源化学物本身结构;分子量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带电性;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

外源化学物的主要贮存库:血浆蛋白质;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体内重要的生物膜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血-睾丸屏障 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肝脏

化学毒物主要经那些途径排出体外:毒物主要经肾脏(尿)、经粪便和经肺(呼气)排出。

影响外源化合物毒作用的主要因素:1毒物因素: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状;2机体因素:种属、品系和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营养和健康状况;遗传和精神心理因素;3环境因素:联合毒性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4、物理因素:温度、湿度、气压、噪声

机体因素与毒性的关系:

1种属、品系和敏感性:代谢差异;结构差异

2年龄:幼龄 组织器官的未发育成熟;老龄 代谢解毒能力和排泄降低 3性别:体内性激素水平影响代谢酶活性 4营养:抵抗力、代谢酶活性

5健康状况:肝脏疾病-毒性增强;肾脏疾病-毒物排泄能力下降 6遗传因素:先天性代谢异常、特异性体质 7精神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和毒作用的关系:

1联合毒性作用:相加作用: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协同作用:大于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拮抗作用: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独立作用:彼此无影响,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

2物理因素:温度、湿度、气压、噪声

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一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二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的类型:化学拮抗,受体拮抗;转运拮抗;功能拮抗 毒物在体内转化的两个步骤: I相反应 II相反应 毒物—— 代谢物 —— 结合物 (氧化、水解、还原等) (结合)

毒物经生物转化后,其结局如下:①灭活、毒性降低极性增加;②产生毒性代谢物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生物转运

分布(Distribution) 吸收、分布与排泄 代谢(Metabolism) 生物转化 排泄(Excretion) 代谢变化

表观分布容积: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根据与体内毒物量(D)血毒物浓度(C)的比值,表示毒物以血毒物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单位用L或L/kg表示。由于它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故称为表观分布容积,用于推测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广窄。

Vd=D(体内毒物量)/C(血毒物浓度)或Vd=D0(静注毒物量)/C0(零时毒物浓度) Vd=血浆容量,说明毒物只分布在血液中,Vd=体液总量,说明毒物在体液中分布均匀;Vd>体液容量,说明组织摄取量大、毒物与组织蛋白结合或对药物有特殊亲和力,药物贮存于某些特定组织中。

消除速率常数:表示体内消除毒物的快慢,可以单位时间内体内毒物被消除的百分率表示,其单位为h-1。Ke值大,说明消除速率快。

房室的划分取决于毒物在体内转运速率。当毒物在体内转运速率高,体内分布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机体看成单一房室模型。如果毒物在体内不同器官被认为是中央室,血流量少而穿透率慢的器官,不能立即与血液中毒物达到平衡,被认为是周边室,可把机体设想为二室或多室模型。 I相反应包括水解、还原和氧化反应。

Ⅱ相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与谷胱甘肽结合和与氨基酸结合。

7三段生殖毒性实验要点及观察指标;致畸试验的物选择注意事项 观察指标:

受孕率(%):反映雄性动物生育能力以及雌性动物受孕情况 正常分娩率(%):反映雌性动物妊娠过程是否受到影响 幼仔出生存活率(%):反映雌性动物分娩过程是否正常 幼仔哺育成活率(%):反映雌性动物授乳哺育幼仔的能力 性别比

生育指数:受孕雌鼠/同笼雌鼠

除上述指标外,还应该注意出生幼仔是否有畸形存在,对死亡的幼仔应进行畸形检查,可为下一步致畸试验提供参考

实验要点:动物选择及数量:最好大鼠,建议16-20窝;交配:交配比例最好为1:1,交配过程应保证可同时确认各窝的父母代动物,交配期一般为2-3周。 持续给药其间:一般推荐交配前雄鼠给药4周,雌鼠2周。染毒应持续至雄性动物交配结束后处死,并且至少到雌性动物的整个着床期,评价对雄性的生殖和雌雄交配行为的影响。

解剖:雌性动物可在妊娠中期之后的任意时间点解剖(第15天以后),雄性动物可在交配后任意时间解剖,但在已能肯定受孕成功后再解剖。

观察指标:试验进行中,每天记录有关症状及死亡,至少2次/周称重及纪录体重变化,交配期每天记录阴道分泌物以确定其是否交配及受试物对性周期的影响及其他相关指标。

发育毒性的具体表现的4个方面;

生长迟缓;致畸作用;功能不全或异常;胚胎或胎仔致死作用 8急性毒性实验设计、主要操作过程、LD50的计算及结果判定。

急性毒性试验的主要步骤:健康动物的选择;动物称重、编号和分组;剂量设置;受试物的配制;染毒;中毒体征和动物死亡情况观察;LD50的计算 LD50的计算方法:改进寇氏法;霍恩法;序贯法;Bliss法

改进寇氏法:M=Xk-i(∑p-0.5) Sm=i(∑pq/n)1/2

M:㏒ LD50 i:相邻两剂量组之对数差值 Xk:最大剂量的对数值 ;q:存活率 ∑p:各组死亡率之和; n:每组动物数

序贯法:LD50 = (∑x f)/n

n: 使用的动物总数;X:每个剂量组的剂量 f : 每个剂量组使用动物数

9蓄积毒性分类、蓄积毒性强弱的判定及主要试验方法

物质蓄积: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物后,用化学分析方法能够检测到机体内存在该化学物或代谢产物

功能(机能)蓄积:有的化学物在长期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检测到机体内存在该化学物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 蓄积毒性强弱的判定:通过试验求出蓄积系数K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是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或死亡)的累积剂量[ED50(n)]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1)]的比值,即:K=ED50(n)/ED50(1);K=LD50(n)/LD50(1) 1固定剂量法:2剂量递增法3剂量固定的20天蓄积法 (二)生物半减期法

10亚慢性、慢性毒性实验过程、观察指标及注意事项 亚慢性毒性试验试验步骤 :

试验动物及分组(一般要求选择两种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的年龄应较小,动物数>80只);染毒剂量(高剂量组死亡率<10%,低剂量组不引起任何中毒反应);染毒途径;指标观察 慢性毒性实验过程

分组:3-4个剂量组,1个对照组,每组40-100只,雌雄各半

染毒剂量:根据亚慢性毒性试验NOAEl来确定,以其1/5-1/2为高剂量组,1/50-1/10为中剂量组,1/100为低剂量组。

如无亚慢性毒性试验资料,1/10 LD50为高剂量组,1/100 LD50为中剂量组。 实验期限:6-24个月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理营养;对照组;饲料及饮水检查;防止疾病;保证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观察指标:1.一般综合性观察指标: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食物利用率 2. 一般化验指标:

3. 系统尸解和病理学检查:(1)脏器湿重、脏器系数(脏/体比值 )(如肝/体比,即(全肝湿重/体重)?100 )(2)病理学检查 4.特异性指标: 5.恢复性观察

搜索更多关于: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的文档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18qy69ree4uc568dlxz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