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难点;二是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讨论中,思维不断递进,逐步达到独立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创设情境要谨慎,应警惕和避免绚丽多彩、牵强附会、虚假造作、热闹浮躁的“问题”情境充斥课堂。要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凸显实际、实用和实效,科学地创设情境,让问题情境的创设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期待中走向高潮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预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一般都好动、喜新,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抓住这个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设下悬念,能迅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在课堂中段把握契合点,巧妙地设置悬念,能再次集中学生松懈下来的注意力,并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事件深刻内涵的兴趣,顺利完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教学目标。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在讲完“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一节后,学生情绪也明显地松懈下来。这时,老师插讲一个小故事:“孙中山一开始的革命目标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但为什么在成功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结束了14 年之后,孙中山留下的遗言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这样“设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还能进一步引导解决“何为革命成功”这一问题。悬念揭开之时也是课堂的高潮阶段。
可以用来设置悬念的素材很多,如图片、歌曲、实物、神话、传说、歌谣等等数不胜数。要做到在课堂中设下的悬念既紧扣主题又富含神秘色彩,教师应多在课外多下功夫收集和挖掘素材,厚积薄发。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落实知识、培养技能、升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也不应忘记让学生在这学习过程中充满快乐和享受,所以不要忘了让你的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让我们与学生一起且歌且行,让历史与社会课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5-348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人民出版社,1995.49.
[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5]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7](美)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8]沈晓敏主编.社会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9](美)德莱尔(Delisle,R.)著,方彤译.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