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在此基础上,以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全面的描述力,教科书再给出弹力概念的基础上,设计练习使用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实验,以测量力;这个过程,完成了学生对力是一个物理量的认识。教科书以弹力、重力两个具体的力为载体,继续让学生经历对力的认识过程,分析力。其中对弹力由来、弹力三要素等要求不高,着眼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使用上。重力在生活中体验很多,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进而从重力的三要素展开探究活动,全面认识重力。
四、学法建议
学习本章知识,应从观察入手,对现象进行认真分析,逐步总结出基本规律。同时,要正确理解几个概念,分别是力、重力、弹力、弹性、塑性。学习本章应加强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同时要重视探究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实践,提高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领悟知识,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课时计划 第一节:力 2课时 第二节:弹力 1课时 第三节:重力 2课时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书本第43页第2、3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