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桃花源记导学案 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9 11:41: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生用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 ,又名 ,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浔阳柴桑人。 (朝代)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二、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便舍船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 间隔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及郡下 诣太守 刘子骥 ......2、解释下列加点重点词语 第一段 捕鱼为业: 缘溪行: 夹岸: 落英缤纷: 甚异之: 欲穷其林: ..........

第二段 仿佛: 便舍船: 豁然开朗: 平旷: 俨然: 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怡然 : ........第三段 乃大惊: 具答之: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妻子: 邑人: ........绝境: 乃不知: 无论 : 延至其家: 语云: 为外人道 ........第四段 既出: 扶向: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 寻向所志: 遂迷: .........第五段 欣然规往: 寻病终: 问津: ....3、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言知识

①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②词类活用: 复前行 .

欲穷其林 .

③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欲穷其林: ....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既出,得其船: ....

武陵人捕鱼为业: 忘路之远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甚异之: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闻之,欣然规往: ..④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 不足: 如此:

1

三、理解课文

1、找出本文当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并理解其意思。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豁然开朗:1.形容环境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2.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一下子转为明朗; 3.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四、品读课文

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景色绮丽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然景色 环境优美 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愉悦安宁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源内的社会风尚 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10、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关于主题 1、归纳主题

2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关键词:向往、不满。

2、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3、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六、课后练习

1、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是 , 时著名诗人。

课文以 为线索,写渔人 、 、 、 桃 花源的情形。

2、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 )停数日,辞去。

A、渔人 B、桃花源人

3

搜索更多关于: 桃花源记导学案 答案 的文档
桃花源记导学案 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1l5f6ldmv207lr1bac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