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变化发展的,选B;A本身错误;诗中未涉及人民群众的作用,C不能体现;诗中的内容不具有客观必然性,不是规律,D不能体现。
答案:B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其中,“普遍性”表现在( )
①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②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是发展的 ③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④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③ D.①③④
解析:发展的普遍性包括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的发展,①③④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但不是任何时候,因为有时会发生倒退的变化,故排除。
答案:D
知识点2 发展的实质
3.(2018·安徽定远期中)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创新 B.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C.事物的状态、性能的彻底改变 D.仿佛向事物原点的回归
解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故B正确,A、C、D错误。
答案:B
4.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下列诗句或俗语中包含发展的观点有( )
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②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发展的含义及实质,我们知道事物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是发展,①②④符合题意;③表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答案:C
5.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回归20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祥和,民众安居乐业。这一事实说明( )
A.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的 B.人为事物的联系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D.没有事物的联系,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解析:澳门的发展离不开大陆的支持,说明联系构成运动、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D正确;A、B、C观点均错误。
答案:D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从哲学上看,这主要表明( )
①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④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循环性
A.①② C.①④
B.①③ D.②③
解析:材料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也说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③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④表述错误,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而非循环性。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2.以下各项能说明发展普遍性原理的是( )
①青藏高原海陆变迁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③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③属于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不符合题意;①②④均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故C选项入选。
答案:C
3.有人把西藏近年来的巨大变化浓缩成5句话: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的过程是( )
①一种连续且不间断的过程 ②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 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④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过程
A.①② C.③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从西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②③符合题意;①认为发展过程是一种连续且不间断的过程说法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过程,④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答案:D
4.下列成语或俗语中,能够同时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的是( )
①唇亡齿寒 ②吐故纳新 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A.①③ C.①②
B.②④ D.②③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观与发展观,②④符合题意;①③只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故选B。
答案:B
5.某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提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这说明( )
A.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B.部分有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C.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实践的检验 D.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解析:某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提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说明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故A入选;B表述错误,整体决定部分;C表述与题意无关;D错误,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A
6.“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这是因为( )
A.静止状态下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只有发展才是前进上升性的运动 D.任何事物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解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没有发展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C符合题意;静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运动,因此,静止状态并不意味着不发生任何变化,A观点错误;B、D与题干没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
答案:C
7.一颗恒星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向内积压的引力与氢聚变产生的扩张力长期支配着。当核聚变耗尽所有氢,引力会瞬间战胜扩张力,把恒星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重元素的核聚变阶段,直至恒星爆炸,要么消亡,要么变为白矮星、中子星甚至黑洞。恒星的演变表明( )
①物质条件的变化会引起事物之间关系的变化 ②联系是矛盾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过程 ④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历史性联系的过程
A.③④ C.②③
B.①④ D.①②
解析:材料中恒星的演变表明物质条件的变化会引起事物之间关系的变化,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历史性联系的过程,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动力;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B
8.(2018·太原五中阶段性检测)2017年7月1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纪念日。作为在中国首个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特别行政区,香港在全球竞争中屡创佳绩,但也面临着内外环境变化和深层次矛盾激发的种种难题。由此可见( )
A.“一国两制”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B.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发展往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D.人们对“一国两制”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解析:一国两制作为新事物,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但也面临着由内外环境变化和深层次矛盾激发的种种难题”,说明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C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发生质的变化”不符合事实,A项观点错误;材料主旨不涉及发展的实质,B项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是一国两制作为新事物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与人们对一国两制的认识过程无关,D项不合题意。
答案:C
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表明(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