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所需器材:实验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小石块 中石块 大石块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 板书设计:
2.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和方法
?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认识到马铃薯在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上浮。 【教学难点】
确定一种物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火柴、不锈钢勺子2个、100克食盐或糖、装有100毫升温水的烧杯、小勺、一双筷子、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猜测 1.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物体的沉浮,老师先给大家演个魔术。(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孩子们会说是土豆,告诉学生土豆的科学名称是马铃薯。(板书:马铃薯)
先把马铃薯放入清水——1号杯中,同学们猜一猜,——沉,(板书:水 沉)取出擦干吹口气说“变”,再放入2号杯中——浮。板书:?沉)谁来猜猜看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2.学生自由猜测发言。
预设:可能烧杯中的水是不一样的,另一杯可能是盐水。 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3.交流汇报想法。
预设: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尝一尝。师先表扬会想办法,但强调:这样做是不卫生不安全的,对于不明物体是不能轻易尝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放到太阳下
晒。表扬也是个好办法,但是速度可能会慢,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用酒精灯加热。明确肯定是可行的??????
【设计意图】呈现研究素材,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什么2号杯子里的马铃薯会浮起来?强调用的是同一个马铃薯,液体的多少也一样多,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解释。很自然将学生探究的对象指向液体。 二、验证猜测(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议的液滴加热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 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需要那些仪器?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不锈钢勺子2个、木夹1个、、酒精灯和火柴,有了这些材料你准备怎样做呢?在这个实验中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学生会说出实验应注意的事项,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小结:
1.用滴管从两个烧杯中各取数滴液体滴在不锈钢勺子里;
2.用夹子夹住不锈钢勺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对比观察液滴加热后留下的痕迹 。
3.实验中及结束后不能直接接触不锈钢勺子,防烫伤; 4.实验结束后组长负责将实验器材整理好。
师:认真读懂要求后组长到前面来取液滴,材料员从抽屉取酒精灯和火柴。准备实验!
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比一比,看哪一小组的材料收拾得最快,准备向大家汇报你的发现。 师: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2号杯液体有什么特点? 生:我看到了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盐粒,1号杯中的液滴没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我们认为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
师:你看到的是食盐吗?能确定吗? (不能肯定)
师: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学生交流认识:是2号杯中的白色颗粒物质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但不能确定是什么物质。
【设计意图】侧重实验习惯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三、进一步验证猜测:
1.师:现在我们还是不能确定水中是盐或者其他物质。你们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能是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想到自己调制一杯盐水或糖水等进行研究。) 师:好主意!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确是个好办法。 如果我们调制的糖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了,就说明白色颗粒可能是…… 如果我们调制的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了,就说明白色颗粒可能是…… 如果都不能浮起来则说明白色颗粒肯定不是… 想不想马上动手试一试?
2.出示研究材料:糖、盐(分别包在不同的纸中)一杯100ml的清水、筷子、小马铃薯、小塑料勺、实验记录表。
3.引导实验操作:是不是只要在水中溶解了某种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一勺一勺地加,溶解一勺后看看马铃薯是不是能浮起来) (师出示演示文稿)
每次只加一勺子食盐或糖,搅拌,完全溶解后再放入马铃薯,观察其沉浮状态,并做好记录; 每次要取出马铃薯后再加食盐或糖。 实验完成后,组长负责及时整理器材,放在抽屉里。 老师出示实验记录表指导填写。
师: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在需要处帮助,及时获取各组实验的信息。 当每个小组的马铃薯都浮出水面后整理材料,材料员收进抽屉。
师:留1分钟时间给大家,请各小组整理器材,根据你们的记录讨论一下,从实验发现中你们有哪些新的认识?
5.汇报实验发现,将各组实验记录表用投影展示出来。
6.引导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认识呢?是什么样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7、学生交流认识。
师:2号烧杯中可能是什么液体?
学生汇报可能是浓盐水、可能是浓糖水等。
8.同学们想一下,水里溶解了这种白色的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吗?你有什么办法让2号杯子里的马铃薯沉下去呢?那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操作一下?
9.师生小结:只有糖、盐的水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才会浮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