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的种类很多,今天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新闻稿(消息)与通讯稿(采访稿)。 ★ 消息
消息,就是新闻。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校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老师学生)最关心的事实。 一、 消息特点:
1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2 内容新鲜,有价值。 3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4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 1993年5月13日)。
2.典型消息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 1979年5月)。
三、消息的写法: 1.标题
(1)多行标题。
(2)单行标题。 如“ ***接受《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 标题与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又比如济南全运会,就可以用“刘翔又夺冠了!”)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0)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1)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2)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