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乐版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大峡谷组曲日出》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思路:《大峡谷组曲·日出》选自16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在欣赏时,可让学生唱一唱《大峡谷组曲·日出》的音乐主题。在倾听音乐时想像乐曲所表现的科罗拉多峡谷的景物的“画面”。可以找另外一首描写日出方面的音乐片断,做以对比。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2、通过复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3、 通过欣赏《大峡谷组曲》选曲,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能够正确辨别、选择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
4、 知道有关音画的知识,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知道“歌唱的咬字、吐字”和“合唱的和谐与均衡”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在歌唱练习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听辨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 2、感受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
教材分析:
《大峡谷组曲》创作于1931年。关于这首作品,作者在十
几岁时游历大峡谷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说:“当我在亚利桑那州的时候,就想用音乐来表现这个闻名于世的峡谷”,20多年后的1931年。他创作了这首组曲。
这是一部游记音乐,着重描绘大峡谷的壮丽景色。演奏《大峡谷》的乐队编制庞大,以绚丽多彩的音响、别致的节奏音型、独特的和声风格,以及固定旋律或音型的多层次复调手法运用,成功地塑造了大自然中各种壮丽、神奇景色的音乐形象。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日出》、第二乐章《赤色的沙漠》、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第四乐章《日落》、第五乐章《暴风雨》。
第一乐章《日出》表现晨曦、鸟鸣、绚丽的山谷和喷薄欲出的太阳,一派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景象。大鼓柔和的滚奏表现破晓时冉冉升起的太阳,尖锐的短笛仿佛是鸟鸣,接着英国管吹起一段晨曲;第二乐章《赤色沙漠》,浮动着水气被阳光折射成彩虹,沙漠被染得通红,寂静中传来钟声,木管不安的音响,表现大自然色彩的不断变换;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牛仔骑着驴子经过岩壁上的小径,在驴蹄声的伴奏下,双簧管吹出一支牛仔歌曲。急速的驴蹄声、小鸟的啼声和牛仔的歌声交织在一起,然后他们停歇在山间小屋旁。最后一声驴鸣,牛仔骑着驴子笔直地下山;第四乐章《日落》,安宁、温和,富有浓厚的抒情性,山脚下牧童的笛声回荡,响起了教堂的钟声,牧笛微微可闻、夜幕笼罩,万籁俱寂。第五乐章《暴风雨》,小提琴
高音区的轻微声响像是沙漠和岩壁间的微风,突然乐队转为全奏,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雨后又出现牛仔生气勃勃的歌曲。大峡谷回复到它原来的面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二、欣赏《大峡谷组曲·日出》 1、导言
今天我们将欣赏一部游记音乐《大峡谷组曲·日出》,也就是说作者曾在十几岁时游览了科罗拉多大峡谷,由于印象很深,在20多年后创作了这部描绘大峡谷壮丽景色的作品,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被称为美国国家公园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2、播放课件或看教材图片,简介科罗拉多大峡谷。
大峡谷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中游的游览胜地,峡谷长350公里,深600至1800米,宽8至25公里,河谷的谷底宽度不足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其中最深的一段长约170公里,1919年被辟为国家公园。大峡谷的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3、欣赏作品,想象乐曲所表现的大峡谷日出的情景。 4、学生讨论:各自听后的感想。 5、复听作品并分析
引子:定音鼓→小提琴→单簧管→小号→长笛
第一部分:英国管→长笛(主题音乐)→变奏(英国管、长笛)回声(钟琴、钢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