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由道家之静到道家之和谐思想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5 4:50: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由道家之静到道家之和谐思想

“儒、佛、道三教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儒学属于礼文化系统, 佛教属于禅文化系统, 道教属于道文化系统。”儒家的着眼点在入世, 而道家和佛家的着眼点却在出世。儒家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 号召“学而优则仕”, 许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斗米粟”, 主张积极参与政治, 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 并恪守“君臣”、“父子”之礼。道家主“无为而治”, 突出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 反对羁拌约束, 强调“师从自然”“返璞归真”, 呼吁“不以身为行役”。佛家讲究“六道轮回”和“三世因果应”,认为人生的本质都是苦, 主张“破除欲生”、“清净涅槃”。由于其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各自有不同的心性,人生境界,生死观念,和谐思想以及自我观念。本文将就心性,和谐思想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人的心性的理论或学说。心性论所探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人的本性、本心如何的问题:二、人的精神追求的问题;三、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儒、道、佛三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源,三学之传统不同。旨趣相异,在历代传承之中。三学有交锋、有对立,也相互吸收、相互增益。由此而推进了中国思想、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儒、道、佛在心性论方面的差异。儒家之“敬”,道家之“静”,佛家之“净”

道家强调“静”。静,本义为安静、宁静、静止,其反义词为动。在道家看来,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根.道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法自然”,非谓道之外更有其自然。“自然”不过是对道的作为的形容。“自”为自己,“然”为样态。“自然”,也就是自生、白化、自成,也就是自本自根,无有外力强迫。“自然”并非一物质性的存在,也非一事实性的存在。 “道法自然”,亦即道以顺乎自然为法。以自然为法,以自己为法。道虽然成就了万物。但道并不是有意要成就万物;道成就万物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丽完全是自然而然,完全是自然无为的。天地乃道的化生物。道化生为天地,是自然而然、无有目的、无有用心的。天地化生万物也是自然而然、无有目的、无有用心的。道的本性即是自然无为。故“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础和根本。自然无为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的一项具体表现。即是虚静。由于虚静是道的本然状态.所以.道家对于虚静表现出无限的向往和由衷的推崇。老子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庄子说:“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标举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真人之所以为真人。至人之所以为至人。神人只所以为神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们能够保守内心的虚静。

真人的特点是: “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第一,真人身处事外。“不逆寡”,不拒绝寡少; “不雄成”,不自恃成功:“不谟士”,谟即谋,士即事,即不谋虑事情。第二,真人寡少嗜欲,其心静泊。因为其心静泊,所以眠则不梦。觉则无忧,食不求其精美,呼吸亦来得深沉。第三。真人不悦生;不恶死,置生死于身外,生不喜,死不拒。惟其如此,故能超然于物外。喜怒通乎四时而与物有宜。这一切,总的特点还是能够保守内心韵虚静。

关于至人。庄子说: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至人“用心若镜”,其意还是能够保守内心的虚静,不为外界的事事物物所干扰。

关于神人,心神凝静,故物莫之能伤,此才是其根本。正因为此,神人能够做到“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能够不为外物所动,能够超然于事物之外。

关于圣人,圣人虚无无为,不从事于务,不趋利,不避害。可以看出,圣人之心是异常恬淡宁静的。而这一切,又非有意追求,而完全出于自然而然。

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其名虽异,而其质则同,所突出者都是心灵之淡泊与宁静。真人者,突出者为人之本真;至人者,突出者为人所达到之境界;神人者,突出者为其与常人之区别;圣人者,突出者为其人格之崇高与伟大。人皆有己、有私,至人所达到的境界则是无己、无私:人皆以建功立业为志,神人则无功业;人之为崇高、伟大,皆因其事,皆由其名,圣人之崇高与伟大,则无以为名。真人、至人、神人、圣人,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能够保守心灵的淡泊与宁静。

总之.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用心若镜”的境界.庄子所倡导的达到这一境界的方法也是一种致虚守静的方法。透过道家人性之静,我们可以不难理解其独特的和谐文化。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是道、儒两家,道、儒两家的和谐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发扬光大,已与中国传统文化达成最佳融合。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还是佛教,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不同的方式诠释了这种和谐。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普渡众生都充分表达了一种整体的和谐观念。主体上他们倡导的都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宇宙之间万物的一种大同和谐。当代人对和谐思想有了更为充分的理解,和谐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强调以人为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实现人类的整体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是实现人类的自我克

制,不要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它是所有和谐关系的基础。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思想的核心。只有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才能科学地发展社会,改造自然。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他们认为天与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只有达成天与人的和谐统一,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

佛学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其独特的和谐观。佛学的和谐思想体现在它的生命观,自然观,理想境界,戒律观和道德实践等方面。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渡众生的慈悲心肠上。佛家对待生命的慈悲态度和观点,能唤起人们的生态良心,可以达到生态学教育所产生的那种对生态环境所遭遇的痛苦和同情。佛学的基本观点“一切有情都有佛性”,这是一种众生平等,和谐相处的典型思想。

道家和道教有一套独具特色的和谐文化。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充分体现了天道自然,天人一体的和谐观念。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巨大系统,其中所有的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道教的经典《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一种有生命的都是自然界里的精灵,都是道的显现,人为万物之首,应该平等对待万物,以便维持各种生命状态在自然界中的平衡。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共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确保天地的平安,人类才能获得长久平安”。在道家中有很多类似的思想,例如道教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做是亲如母子的关系,强调人的生命应该与自然相融,从而形成了善待万物的生态观。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更是从物性平等的立场,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这种理念一直是道家的主导思想。道教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万物生命的尊重,对物种的保护重视,是其他任何宗教学派所无法比拟的。甚至强调应将自然界中各种生命形态的兴旺与否,动植物种类的多少存亡,作为评判一个社会贫穷或富足的重要标准。这种思想可以作为现代提出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原始模型,是绿色经济的理论雏形。

“要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首先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和谐与安宁。只要我们内心清静恬淡,少私寡欲,无为不争,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深切领悟天人合一之道的内含,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的观念,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从而努力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各种生命自得其乐,生态环境美好的世界”。道教的这种人生态度已反映出人与人的一种和谐关系。道教的清心寡欲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为实现人类的大和谐奠定了基础。 文化影响观念,不同的文化底蕴将塑造不同的价值观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家宣扬天人合一,在清静无为之中获得快乐与长生。其人生境界是抛弃物欲享乐,享受简单的物质生活,精神愉悦,长寿成仙,成为一个

悟道的真人(至人、神人)。也就形成了他们天人合一的统一思想。

搜索更多关于: 由道家之静到道家之和谐思想1 的文档
由道家之静到道家之和谐思想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2dsp4lree667gj1z1r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