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yòu zhì mó guǐ chè dǐ fén shāo wǔ hú sì hǎi...*...*...( ) ( ) ( ) ( ) ( )...*...*...2.下列加粗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yān)山 B.搪(táng)瓷碗 C.和(huò)面 D.抽噎(yē)...*...*...3.“鼎盛”一词中,“鼎”的意思是( )。...*...*...A.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 B.大 C.借指王位、帝业 D.正当,正在
---*---*---4.下面句子中依次填入含“辟”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
...*...*...为了( )免外界的干扰,他特地躲到( )静的乡间小屋专心写作。经过几年的面( )生活,他终于在文学界开( )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A.避 僻 壁 劈 B.僻 避 壁 劈 C.避 僻 璧 辟 D.避 僻 壁辟
...*...*...5.用“严”字组词,依次填入句中括号内正确的一项是( )。
---*---*---虽然局势越来越( ),但是李大钊依然保持他那惯有的( )态度。他经常( )
地说:“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A.严重 严格 严厉 B.严格 严峻 严肃
---*---*--C.严峻 严峻 严厉 D.严明 严峻 严格
...*...*...6.下列关联词语填入句子中,最恰当的一顼是( )。
---*---*---____青海高原环境恶劣,这株柳树____没有抱怨命运。____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
韧劲生存下来,____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A.即使……也…… 不仅……还…… B.不仅……还…… 虽然……但是……---*---*---C.无论……都…… 即使……也…… D.不仅……还…… 因为……所以……---*---*---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B.小姑娘不但收拾东西,而且用结结巴巴的英语问我。
...*...*...C.无数革命先烈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D.为了庆祝儿童节,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句子是( )。
---*---*--A.我不知道小明今年几岁。
B.“这是怎么啦?同学们。”张老师一进门就问:
---*---*---C.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我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D.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9.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地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A.成语是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B.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 C.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D.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10.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 )。
---*---*---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
...*...*... ①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一架紫藤便呈现在我们眼前。②这架紫藤正在开花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③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的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④它们是在采花蜜吗?⑤它们是在舞蹈吗?
⑥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⑥后面---*---*---11.下列诗句中,不是表达诗人的品格和志向的是( )。
---*---*--A.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顺序
来叙述的。 ( )
...*...*...(2)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用司马迁的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的,他的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 )
...*...*...(3)《金色的鱼钩》的结尾在文中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 )...*...*...13.填空题。
(1)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就比泰山还重;替__________,替__________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2) 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 (3)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__。
---*---*---(4)王云经常浪费东西,请你引用学过的名句劝勉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欣赏。
(一)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4.这首诗采用的表达方法是( )。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叙事抒情 D.情景交融...*...*...15.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这首诗中诗人借歌颂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的品质。
---*---*---(二)长征的由来
红军长征,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
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
征”概念。
...*...*...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
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 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的《关于张国焘
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
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
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
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地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 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17.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是( )。...*...*...A.《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 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C.《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18.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概念的是( )。
...*...*...A.王明 B.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C.红军总政治部 D.朱德
19.短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A.总结全文 B.开篇点题
C.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D.承上启下
---*---*---20.“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这句话中“逐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935年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
竹”.你也试着写一句歌颂“万里长征”精神的话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鞠躬尽瘁 勤政为民——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
---*---*--- ①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好习惯:凡是他起草或批阅的文件,
在写完后,至少要再看一遍才送出去。涉及人名、地名时,脱手前还要反复点数确保没有遗漏。
---*---*--- ②他常说,我这里出去的东西,关系到人民的利益,要报到中央,不能马虎,不
弄准确,怎么出去!
---*---*-- ③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念兹在兹。从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两年四个月时间里,周恩来有关粮食问题的谈话达115次。他亲自一张一张
审阅粮食计划表,精心计算粮食的安排。仅现存的32张报表中,总理的笔迹就有994处……
...*...*... ④“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曾这样说。
...*...*... ⑤“三更将眠五更起”,这是周恩来操劳的日常。...*...*... ⑥他真的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吗?
⑦他真的不知过度消耗危害健康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