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自然环境
2.3.1 地质地貌
大明山属于广西中部弧形山地的西翼南段,山体脉络分明。在地质构造上,大明山属于以龙山系为轴心的穹窿背斜层,整个背斜组成的岩层中部以下古生代寒武纪地层及泥盆纪地层的砂、页岩系为主,加里东期褶皱成山,准平原化后发生沉降,沉积了泥盆系地层,印支期再度褶皱隆起而成。大明山主脉西北—东南走向,全长68 km,最宽处23 km。一般海拔1200 m左右,主峰龙头山在山体中部之武鸣与上林两县交界处,海拔1760.4 m,相对高差1563 m,是广西中部最高的山峰。在大明山的南、西面为武鸣盆地,北面为马山槽谷盆地,东南面为上林盆地。
保护区属中山地貌类型,其地势是西北主峰一带高而东南低,受断层影响,西南坡坡度大,相对陡峭,东南坡相对较平缓。山体中心主要由寒武纪的浅变质岩-石英砂岩、板状页岩、千枚岩构成,地势较平缓,形成“天坪”,水陈峰一带较平坦,为泥盆纪的坚硬砂页岩所包围,形成锯齿状起伏的山峰,崖壁裸露,整个大明山山体坡度为25°~40°。
2.3.2 气候
保护区的气候属南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和大明山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显著,具有夏湿冬干、干冷同期、湿热同季、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上,太阳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保护区年日照时数1295.4~1665.1 h,年太阳总辐射量93.8~102.5 kcal/cm2,生理辐射量46.0~51.3 kcal/cm2。年平均气温在12.4~19.7℃之间,最热月均温21.9℃,最冷月均温5.8℃;极端最高温28.6℃,极端最低温-6.0℃;≥10℃的有效活动积温为4278~6614℃,无霜期292~312天。年均降水量2630.3 mm,雨季从5月上旬
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持续日数152天。
由于大明山山体相对高差大,特别是大明山主脉从西北至东南连亘于武鸣县与上林县之间,形成了广西中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冬季盛行的东北风及东北方向来的冷空气流和夏季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常在这一带受阻停滞,所以无论是在海拔的高低上还是在不同的地形坡面上,水分、热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导致土壤、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呈规律分布。
2.3.3 土壤
大明山地处亚热带南缘、北回归线上,水热条件好。在母岩、母质、气候、植被、海拔等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山地垂直土壤类型。
据考察,保护区主要土壤有:赤红壤、山地赤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灰化黄壤和山地表潜黄壤,局部存在山地草甸土和山地灰化草甸土。总的特征是: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层厚度减薄,但有机质含量增加,C/N比增大,且SiO2/R2O3和SiO2/AI2O3率相应增加,并且在海拔1200 m左右以上的山地,土壤普遍存在灰化现象。
图2-2 大明山东西向自然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
山地赤红壤是赤红壤的一个亚类。植被与赤红壤相同,分布于海拔450~
500 m以下的山地。但由于海拔升高,排水良好,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土层变薄,一般土层厚度50~70 cm,土壤变干。土体中有1~3 cm的母质碎块,母质为砂页岩风化的坡积物,有机质含量4.5%左右(A层),土体呈酸性(PH4.3~4.5)。
山地红壤是红壤的一个亚类,海拔650~700 m为其上限。原生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但现多数已变为次生林和人工林。母质为砂页岩风化的坡积物。土体中开始出现明显的枯枝落叶层(3 cm以下)。土体厚度约50~60 cm,A层有机质含量5~6%,B层以橙色为主,pH 4.0~4.6。
山地黄壤分布上限为1100~1200 m。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母质为砂页岩风化的坡积物。由于坡度较大,土层较薄,一般40~50 cm。A层有机质含量达15%左右,pH值略有提高(4.5~5.1),SiO2/AI2O3增加至3.1。山地黄壤所处海拔较高,降雨量大,水分条件好,云雾多。
山地灰化黄壤、表潜黄壤是黄壤的一个亚类。原生植被均是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和山顶矮林等。成土母质为砂页岩风化的坡积物、残积物。山地灰化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100~1300 m的坡地,一般土层较薄,多小于50 cm,剖面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值3.5~4.5)。在棕色的表土层和黄色的心土层之间,有机质厚度约10 cm的漂灰层(E),而山地表潜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 m以上的平缓地带。原生植被为山地苔藓矮曲林。主要特征是在枯枝落叶层下有一盘根层和半腐解的有机质层,有较强的积水作用。其它特征与山地灰化黄壤相同。
综上所述,保护区各类土壤的形成与分布都是跟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形势)与非地带性因素(地势高度、中小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这两者密切相联系的,在各类土壤的空间分布及其彼此组合关系上表现出一定的水平一垂直分异与组合规律。
2.3.4 水文
大明山是广西六大暴雨中心之一和重要的水源林区,是上林县清水河、武鸣县武鸣河等河流的主要源头,是周边四个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区。保护区境内溪涧、河流纵横交错,发源于大明山的主要河流有33条,其中流向武鸣县的有达响河、汉江河等15条,全部流入武鸣河后依次进入右江、邕江、郁江;流向上林县的有橄榄河、东春河等16条,全部流入清水河后依次进入红水河、黔江;流向马山县的有达栏沟和水绵沟2条,汇入姑娘江后依次进入红水河、黔江;最后这些河流全部汇入浔江,属珠江水系。这33条河流的集雨面积近700 km2,年产水量115758×104 m3,汇入33座大小水库(有效库容18626×104 m3),561口山塘(总容水量321×104 m3),每年流向武鸣县4391.5×104 m3,上林县48581×104 m3,马山县16031×104 m3,宾阳县7231×104 m3,有效灌溉周围农田3.2×104 hm2,影响其稻谷产量2×108 kg,提供周围74万人口生活用水和62座水电站(装机容量8208 kw)的用水,影响范围2900 km2。
2.3.5 植物资源
2.3.5.1 植物种类
在参考前期综合科学考察成果和整理相关近期资料基础上,开展了相应的补充调查后发现,保护区目前已知有维管束植物209科793属2095种(含种以下等级)。
其中蕨类植物42科84属254种,裸子植物7科9属18种,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138科544属1539种,单子叶植物22科156属284种。
表2-1 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科、属、种统计表
维管束植物 科数 占总科数比例(%) 属数 占属数总比例(%) 种数 占种数总比例(%) 蕨类植物 42 20.1 84 10.6 254 12.1 裸子植物 7 3.3 9 1.1 18 0.9 双子叶植物 138 66.1 544 68.6 1539 73.5 单子叶植物 22 10.5 156 19.7 284 13.5 合计 209 100 793 100 2095 1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