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6 5:41: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论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摘要:班主任按照各种情况的不同,采取各种相应的、合适的原则、方法,调动

各种积极因素,消除各种消极因素,想尽办法,把班集体引向正轨,建设优秀的班集体。但在众多的因素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个因素便是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重视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才会促进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形成。

关键词:班级 非正式群体 管理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班级建设中,有众多的影响其形成和运转的因素,如班主任的性格、管理方式和理念等特点以及学生的各种构成结构等。很多班主任都能注意到以上的因素,并按照各种情况的不同,采取各种相应的、合适的原则、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消除各种消极因素,想尽办法,把班集体引向正轨,建设优秀的班集体。但在众多的因素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个因素便是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因此,如何对待这种因素,便会起着迥然不同的效果。

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圈”“五人一伙”的现象。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它是指班级中没有经过班主任及学校其他组织任命的学生群体,他们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群体。它们是相对于班委、小组、团支部而言的。非正式群体根据它与正式群体的目标是否一致,按其性质可划分为积极型的、中间型的、消极型的群体。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共同决定着

1

学生相互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因此,班主任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

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是学生主动要求找回自己生存空间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具体表现。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 80% 以上。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成一个小团体,有的是因为相同的地缘关系(如邻居、同乡)而形成一个小圈子,也有的是因为感情因素(如老同学或投缘)而聚在一起等等。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一些原因:

1. 满足友谊 。 人皆有友情的需要,寻求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最后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2. 追求认同。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取得一定地位,得到承认,使学生产生归属感。

3. 取得保护。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有时想借着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心理也是促成非正式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不过这种动机是消极的、被动的、防卫的。

4. 谋求发展。即通过某一类群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成功达成自己的某些目标,这种动机是积极的,进攻的。

二、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尽管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但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1.非正式群体内有较强的凝聚力。情感是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群体的自卫性、排它性等“抱团”现象,就是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的体现。

2.非正式群体内团体压力较大。非正式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规范。这种规范是不成文的、无形的,但其约束力很大,成员间的从众行为较为明显。

3.非正式群体内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且威信高,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影响力或支配力。

4.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有两重性。当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时,它

2

会起积极作用,成为班集体的辅助力量;当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发展目标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使整个班集体出现不团结不和谐的心理气氛。

5.非正式群体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传递迅速,成员对信息的反应往往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三、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集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由此,我们看出,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队、学习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关系;没有固定的目标、计划、职责及任务。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群体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他们以其特有的精神导向和感情的一致性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并对组织的行为和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影响力。非正式群体是关系组织管理成败的重要客观因素。

班级中的非正式学生群体是管理者最应当重视而又恰恰最易被忽视的要素。非正式学生群体存在产生于正式组织之间,又区别于正式组织,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就小学生的非正式群体而言,其成因都与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需要相关联。身心发展、观念思想与环境有着激烈的撞击和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他们要在正式集体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正式组织在很多方面又无法满足他们的丰富需要和个性化。于是,小学生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经验、感情、价值观、利益得各方面的一致性自发形成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组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知识、个性的充实发展,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出现更加明显和普遍。对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是不容小看的任务。如果管理得当,可以为正式组织和个人的发展、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有积极作用;如果管理不当,他们的消极作用是潜移默化,并且也是强有力的。

四、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学校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彼此之间必然产生交往,也必然会产生合群的倾向,正所谓“人以群分”。因此,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产生有其必然性。在非正式群体的交往中,学生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的平行沟通,心情特别愉快,有利于消除紧张、疲惫,减轻各方面的压力与痛苦,有的还会提高学习效率。

3

(一)对待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本质

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有效恰当地开展学生的管理活动,从而使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崇高的境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感情需要,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位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活动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对待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转化方法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希斯尼克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非正式关系中的地位,对其心情与举止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在满足学生合群需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结果导致消极的小团体的产生,使得班级的组织纪律松散无序,班集体的凝聚力受到冲击。因而,班主任应该做好疏导、教育工作。

1. 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情动人。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互相切磋、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尤其是在困难时,互相帮助,起到了补充作用。从这一角度上说,那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应该以鼓励为主,促使其不断进步。但是,学生毕竟社会阅历浅,人际经验缺乏,要想把握好交往的尺度,确非易事。把握失度,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那些被轻视、被遗忘、被厌恶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班里难以有知心朋友,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其他同学交往,但常受到冷遇。他们希望在班级里取得较高的地位,有的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的注意,有的则因不满自己的处境而结伴逃学,有的甚至去街头伙伴中寻找同情,有的则时常表现出无理取闹、借故起哄、逃避集体活动等反社会倾向,被社会、学校、家庭称之为“难以管教”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如果由于不走正道而形成群体,极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班主任应不让他们过从甚密,以松散型为宜,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同时,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需要。要知道,这些有反集体倾向的学生虽然是少数,但其影响极大,应与家庭、社会配合,关注其交往群体,敦促他们远离不良群体。对于那些家庭造成不幸的学生,应帮助他们走出那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分散自己过多沉湎于痛苦中的精力,多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交往与接触,把家庭的不幸,用勤奋的学习和对远大的理想的追求来替代,走出阴影,走向阳光。

班级里享受高度信任和威望的优势群体,由于他们各方面的优越,成为“明星”、“宠

4

搜索更多关于: 论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的文档
论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2wr69ypkn79c964hv2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