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由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演变过程中,即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阶段。
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进程和阶段矛盾尖锐的程度,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内部关系的,是科学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或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 庸俗政治经济学:只在表面的联系上兜圈,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区别、相对立而提出;
产生:庸俗政治经济学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上产生发展,庸俗政治经济学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段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对付来自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而产生,前一方面使它必然以反对无产阶级维护资产阶级为使命,后一方面使它必须以解决、缓和阶级矛盾为使命,这种双重使命决定庸俗政治经济学具有辩护性和实用性两大特征。
庸俗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理论自己的
二、发展脉络
1、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生和形成):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存的时期
特点:以注释和通俗化的手段,即采取隐蔽形式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修正,使其庸俗化 18世纪末~19世纪20年代:亚当?斯密理论庸俗化 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萨伊
19世纪20年代~19世纪30年代:李嘉图理论庸俗化 代表人物: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
2、19世纪20年代~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庸俗化,庸俗政治经济学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特点:公开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用新的辩护术来效忠资本主义制度 代表人物:西尼尔、巴师夏、约翰?穆勒
3、19世纪70年代~20年代初: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自由竞争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而更加庸俗化的时期
特点: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
流派:边际效用学派 门格尔、维色?庞巴维克——维也纳学派(奥地利学派) 杰文斯 ——数理学派 瓦尔拉斯——洛桑学派
克拉克——美国学派 (边际生产力论) 马歇尔——剑桥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
新历史学派
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1、代表的阶级利益:都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2、理论的形成:庸俗政治经济学最初是靠吸取古典政治经济学成分产生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家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庸俗成分分离出来加以发挥,形成系统的政治经济学里了呢,因而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自身的“异化”; 区别:
1、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作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矛盾、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产物,作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它是新型资产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思想武器;
庸俗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已尖锐化时期的产物,作为代表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学说,它是资产阶级用来欺骗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反对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为资产阶级辩护;
2、研究方法:
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力图讨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联系”和“自然规律”,代表人
- 17 -
物在不同程度上都运用了科学的抽象分析法;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限于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表面联系或曲解科学的抽象方法,因而不能揭示甚至掩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规律; 3、理论内容的科学价值:
古典政治经济学固然存在许多缺陷和庸俗成分,但毕竟在科学上作出许多贡献,因而是资产阶级的科学的经济学;
庸俗政治经济学则是从根本上丧失了科学性质,虽然在某些实际材料的专门研究上和个别经济现象的分析上并非无可取之处,甚至提出某些合理的、有价值的观点,然而就其理论体系而言,则是一种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反科学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概述
马尔萨斯是英国早期的庸俗经济学家 著作:《人口原理》、《价值尺度》、《地租的性质与发展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原理》
人口理论
一、两个所谓的公理
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二、两个比率
1、人口数以几何级数比率增加; 2、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比率增加;
三、人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增长受自然规律限制,两个比率即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必须平衡,要抑制人口增长,否则会发生贫穷、罪恶; 四、两个抑制
1、积极的抑制:饥饿、战争、贫困、疾病?? 2、预防的抑制: 道德:不结婚
不道德:不正当节欲 五、评价 科学:
1、把人口问题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问题提出,认为实现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受自然规律决定; 2、确定了生活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长有一定的关系,并提出过剩人口形成是对就业手段的压力; 3、主张从道德上限制人类生殖的本能,节制人口的增长,也被实践证明是一项可行的措施;
4、其人口论的提出及其发展为社会科学中人口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拓了人口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错误:
1、抹杀了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所起的决定作用;
2、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过剩人口歪曲为绝对过剩人口,把造成人口过剩的社会原因说成是自然原因,归罪工人本身人口繁殖过快,从而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业、贫困的真正原因; 3、两个比率作为论据出现是不能成立的;
4、其理论基础是错误的,是以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为基础,错误根源在于其辩护性;
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1、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和让渡利润作为基础;
2、在价值论上,马尔萨斯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发展了斯密的价值是由 他认为商品价值不仅包含投入的劳动形成的价值,而且还包含另一个价值即利润;
3、利润是由一批只购买不生产的非生产者来支付和实现的,非生产者包括地主、国家官吏、军队、司法、
- 18 -
卫生、牧师及教育人员等,这些靠地租以及靠赋税维持的人给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和有效消费,资本家的利润就是从这个阶级中产生的;
第二节 萨伊的经济学说
概述
萨伊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西欧各国庸俗经济学的奠基人。 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1、 首先提出确立研究对象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确定研究对象,科学才能沿正确道路发展;
2、为政治经济学确定新的定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 3、为了正确确定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必须把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统计学等部门分开; 评价: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提出确定研究对象的意义,以及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科学的主张,并以此为依据,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第一本通俗而系统的教科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普及、发展有一定贡献;
“三分法”
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交换包含在生产里)
生产三要素
1、生产的定义: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效用; 2、劳动、资本、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
3、把劳动过程的劳动手段和对象的相互作用叫服务,认为效用就是由生产三要素提供的服务造成; 4、三要素的所有者都提供服务,都生产效用,都是劳动者; 评价: 错误:
1、歪曲了生产的实质;
2、否定了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割裂了效用与一定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 3、不仅把人类劳动与土地资本等量齐观,且抹杀了剥削者与劳动者的界限; 合理:
把生产劳动划分为理论、应用、执行这三种是科学的。 ⑴、理论:研究规律和自然趋势的科学家的劳动;
⑵、应用:应用科学家的知识而创造新产品的农场主、工厂主和商人的劳动; ⑶、执行:在前两种人的指挥和监督下生产产品的工人的劳动;
价值学说 一、效用论
1、价值的基础是效用;
2、效用是由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由土地、劳动、资本共同决定;
3、把三要素创造价值的观点同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相对立,责怪斯密把劳动作为价值的唯一尺度; 评价:
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不同的概念,把创造剩余价值的因素和创造价值的因素混为一谈,从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二、供求论
效用 价值 价格 供求
- 19 -
评价:
供求只能影响价格背离价值的方向和程度,不能说明价格波动的基础,用供求论来说明价值,是把问题从生产引向流通,完全背离了劳动价值论; 三、生产费用论
价格决定于生产费用,生产费用是购买或租用生产三要素必须给他们的所有者支付的代价,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也就是由工资、劳动和地租三种收入决定的; 效用 价值 价格 生产费用 三种收入 评价:
生产费用论不过是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的进一步庸俗化。
分配理论
“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地租; 评价:
萨伊离开了亚当?斯密的科学论断,利用其错误观点,割裂工资、利润与地租之间的内在联系,掩盖资产阶级收入的真正来源,企图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各阶级之间的利益都是和谐一致的。
销售理论
1、把销售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提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产品只能用产品来支付; 2、提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的基本命题;
3、某些产品的暂时过剩是可能的,但整个生产的全面过剩是不可能的(否认经济危机); 萨伊根据上述观点,演绎出以下四个结论:
⑴、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就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得到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和需求一起增长;
⑵、每个人都和全体共同繁荣利害想关,一个企业的成功,就可帮助其他企业也能够办得成功; ⑶、购买或输入外国货物不会损害国内或本国的产业和生产;
⑷、仅仅是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提供消费的手段,刺激生产是英明的政策,鼓励消费则是拙劣的政策;
评价:
萨伊的销售理论也被称为“萨伊定律”,它是错误的;
1、理论的前提是错误的,即把销售等同于简单的物物交换;
2、用以解释某些生产过剩的观点,只不过是一种用想象中的生产不足来否认事实上的生产过剩的诡辩论;
第三节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19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界的大论战
针对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中存在的矛盾,在英国经济学界围绕着价值概念的规定和价值对资本的关系开展了一场大论战。
一派:以马尔萨斯、贝利和托伦斯为代表的李嘉图学说的反对者,他们利用李嘉图经济理论中的矛盾,企图证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
一派:以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维代表的李嘉图学派,他们在和反对者进行的论战中,把李嘉图的经济学说看作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体系,对其存在的矛盾与错误作了庸俗化的解释,从而导致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解决李嘉图体系矛盾的不成功的尝试 詹姆斯?穆勒 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李嘉图的经济理论,可看作是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通俗本。
- 20 -
对李嘉图两大矛盾的解释:
第一个矛盾,即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把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交换归结为商品和商品的交换;
第二个矛盾,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宣称资本也是一种积蓄劳动; 评价:
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
1、他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看作是一般商品的交换关系,从而掩盖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和矛盾;
2、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没有看到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还混淆了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
第十一章 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
英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庸俗化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1、在这个时期英法两国资产阶级完全夺取了政权;(法国七月革命) 2、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公开化、尖锐化;(英国工人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3、英法两国政治斗争表明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已降到次要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成为主要矛盾; 4、思想意识方面,当时广泛传播于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乡构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挑战; 二、进一步庸俗化的表现:
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抛弃以前注释和通俗化的手法,转而采取代替、补充和调和的方式,对自斯密以来的各种经济理论进行混合、折中,从那时起,科学的经济理论讨论探讨就被有意识的、露骨的变化所掩盖,对资产阶级有利或有害成为政治经济学的唯一标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庸俗化。
第四节 巴师夏的经济学说
巴师夏的生平与著作 著作:《经济和谐》、《经济诡辩论》
服务价值论
1、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不是人类全部,而是个人利益即个人欲望的满足,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是人的努力,所以欲望、努力、满足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关于交换
认为交换是社会的基础,交换就是各种服务的交换,以服务换服务的规律是社会的最高规律; 3、价值论
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测定服务的尺度是努力和紧张,即提供服务的人所作的努力是和紧张的程度,以及接受服务的人所免除的努力和紧张的程度; 价值论的评价:
把价值纯粹看成主观的经济范畴,混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限,抹杀了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的区别,从而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分配论
1、利润和工资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报酬,把利润分解为利息和企业家收入,用“延缓”来代替“节欲”,企业家收入是对企业家经营企业的努力和紧张的报酬,地租是地主开发、改良土地时提供服务的报酬; 3、证明经济和谐最有利的工具是“资本规律”;
- 2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