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2分)
十六、阅读《蒹葭》,完成问题。(7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9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3分)
十七、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10
2.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请写出两句杜甫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2分)
十八、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前者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 ,后者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2分)
2.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联系上下句,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2分)
十九、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6分)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1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甲]词用 的典故,表达了 ;[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 。(3分)
2.[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