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
? 广义: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 ? 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的种系发展也称为动物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的学科领域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 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儿童动作发展:从上到
下、从中心到外周
?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出生到幼儿期是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平稳发展期,青春
期是第二发展加速期,成人期是缓慢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是呈下降趋势; ? 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 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 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量变)和阶段性(质变)的统一;
心理发展学的研究任务:
? 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 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 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 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1)遗传与环境和教育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关系;(2)
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的关系(3)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之间是如何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关键期”;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普莱尔 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1882《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1957 美国 《心理学年鉴》 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 的地位。
1
毕生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1)、横断研究:同一时间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① 目的:了解心理随年龄而产生地变化 ② 优点:同时研究较大样本,时间短,成本低。
③ 缺点:难以得出个体心理地连续变化过程;难于了解因果关系;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2)、纵向研究:在较长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① 目的: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② 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过程,以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便于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因果关系; ③ 缺点:样本少;易丢失样本;成本高,会出现新的变量; (3)、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地研究。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学派 单因素论 创始人 遗传决定论 思想 (英)高尔顿 “人的能力得自遗传”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美)詹森 “人的智商80%来自遗传” 环境决定论 二因素论 (美)华生 “给我12个。。。婴儿。。。。” (德国)施太伦 认为遗传和环境是相加的关系; (美国)吴伟士 认为二者是相乘的关系 相互作用论 (瑞士) 皮亚杰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学派
学派 认知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道德发展理论
创始人 (瑞士)皮亚杰 (美国)艾里克森 班杜拉 (前苏联)维果斯基 思想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理论 (美国)柯尔伯格 两难理论 海因兹偸药 2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其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源泉;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
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已有经验),同化,顺应,平衡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举一反三)。数量的变化,
不引起图式的变化。
顺应:主体已经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因此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适
应环境的需要。顺应是质变,产生新的图式。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心理发展阶段说: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年龄段 0-2 岁 特点 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 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 2-6、7岁 ? 泛灵论 ? 自我中心 ? 思维的不可逆 ? 未掌握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 6、7-11、12岁 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 ? 获得守恒概念 ? 思维可逆 ? 可以逻辑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 11、12—14、15岁 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 年龄段 4-5岁 特点 道德实在论 儿童对行为做出判断的依据主要是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8、9岁以后
3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4、5—8、9岁 道德相对论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
艾里克森认为,现代人的一些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
调所致。
八阶段:
阶段 婴儿前期 婴儿后期 幼儿期 童年期 年龄段 0-2 2-4 4-7 7-12 发展 信任感 自主感 主动感 勤奋感 角色同一 亲密感 繁衍感 完善感 避免 怀疑感 羞耻感 内疚感 自卑感 角色混乱 孤独感 停滞感 失望感 获得 希望品质 意志品质 目标品质 能力品质 诚实品质 爱的品质 关心品质 智慧贤明品质 青少年期(青春期) 12-18 成年早期(青年期) 18-25 成年中期(中年期) 25-50 成年后期(老年期) 50以后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 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 观察学习;
? 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四)维果斯基(前苏联)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机构即为工具(语言)。
因此,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等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
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教育带来的发展。 ?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 学习的最佳期限。建立在正在开始而尚未形成的机能上。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