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不拘于时 ..
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C.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②其贤不及孔子 ..D.①小学而大遗 ②群聚而笑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B.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指那童子的启蒙教师,又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C.选文在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时主要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比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选文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完整 .
B.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与父辈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D.当与秦相较 当:如果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暴秦之欲无厌 奈何取之尽锱铢 ..
C.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第三段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的疆土比战胜所得的要高百倍,诸侯赂秦失去的土地也比战败失去的多百倍。
C.第四段指出如果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人不依附于秦国,燕国不派刺客,赵国不杀李牧,团结一致与秦抗衡,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D.本文中,作者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使用了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选择题
6.以下选项中,句子句式与例句划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何为其然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全都用作第一人称的一组是( )
①好自相扶将 ②嬉戏莫相忘 ③回朕车以复路兮 ④府吏见丁宁 ....⑤若入前为寿 ⑥仆所以留者 ⑦以尓车来 ⑧但为君故 ....A.①④⑤ B.②③⑦ C.③⑥⑧ D.②④⑥
8.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绺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 B.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汽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了。
C.在中国土地沙化版图中,南方沙化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水土流失现象颇为严重,五大淡水湖面积连续萎缩。
D.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俊壮丽。 9.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近几十年来, , , , , , 。随着国力的增长,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是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⑤⑥③④① B.②④③⑥①⑤ C.⑥①②④⑤③ D.④②⑥①③⑤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野外探险具有极大的风险,仅有“人定胜天”和“大无畏”的精神显然不够,还要有专业的安全保障和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为基础。
B.随着旅游转型升级,国人出游已经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游向文化主题为导向的文化深度游转变.并呈现出个性化特点。
C.航空发动机是为飞行器提供动力的机械,需要在高温、高压、高速旋转的条件下工作,是力学在工程应用上逼近极限的一门技术。
D.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四、名句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写出畏途急流奔涌、瀑布飞泻、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故讽刺刘义隆的句子是:元嘉草草,____,_____。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舍人甘心追随蔺相如的句子是:_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 五、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杜甫
雀啄江头黄柳花,?鶄鸂鶒②满晴沙。 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 近侍③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 丈人才力④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⑤?
(注)①此诗作于乾元元年春,时杜甫在左拾遗任上。郑八丈,朝廷史官。南史是春秋时齐国的史官,以不畏强权、直书史实而著称,杜甫称郑八丈为南史,是对他的认可。②?鶄(jiāojīng):水鸟。鸂鶒(xī chī):水鸟。③近侍,即左拾遗。④才力,一作“文力”。⑤汉朝初年,故秦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东门,其门青色,故称青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江边黄柳花开、雀儿啄食、水鸟曝沙的清新之景,展现江边动人的春色。 B.颔联抒发诗人自叹人生迟暮之悲和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豁达,含蓄而委婉。 C.“近侍即今难浪迹”一句写诗人居官左拾遗而难得浪迹江湖,处境进退两难。 D.“此身那得更无家”意谓诗人为了国家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显示了献身精神。 E. 本诗首联写春景,颔联写陪郑,颈联自叙,尾联又提到郑,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2)尾联“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六、语言表达
13.为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能力,某中学学生会计划举办一次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活动安排如下图,请用一段话介绍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安排的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①
七、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词典对“接受”的解释是“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有一种“接受”是因为无法拒绝而只好容纳:接受自己并不满意的出身、相貌、天分;接受想得到的东西看得见而难以企及,接受亲近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
这种“接受”是生命里的一门功课,对此,有人像只会啼哭的孩子,有人则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变好的开始”;你对这种因为无法拒绝而只好容纳的“接受”有怎样的体验、感受或思考呢? 请以“接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A 解析:1)A 2)A 3)C 2.B 解析:3)B 1)C 2)D 3.D 解析:1)D 2)D 3)A
二、文言文阅读 4.1)D 2)C 3)B
4)(1)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2)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上各有研究方向,像这样罢了。 解析:1)D 2)C 3)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