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重任,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近年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这不仅是出于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今天,当我们走进幼儿园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太吵了”“家长素质太低”等,“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幼儿园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表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难免在教师中产生强大反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心态欠佳。
(2)沟通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
2.主观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