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力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岩体地质与结构特征
1、结构面: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地质界面或带。
2、岩体:在地质历史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与一定的天然应力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是岩体力学研究的对象。 3、结构面的分类
(1) 根据地质成因类型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 (2) 根据力学成因类型分为张性结构面、剪性结构面; (3) 根据结构面的规模和分级为五级;
1) Ⅰ级结构面:延伸几 km~几十 km 以上,破碎带宽度几十 m 以上
的大断层,对区域构造起控制作用。
2) Ⅱ级结构面:延伸几百 m~几 km,破碎带宽度几 m~几十 mm 的断层、层
间错动带、接触带、风化夹层等,对山体稳定起控制作用。
3) Ⅲ级结构面:延伸几百 m 的断层、接触带、风化夹层等,宽度小于 1m,
对岩体稳定起控制作用。
4) Ⅳ级结构面:延伸在几十m 范围内的节理、裂隙,未错动、不夹泥,影
响岩体质量。
5) Ⅴ级结构面:延伸差,无厚度,随机分布的隐裂隙等细小结构面,影响
岩石质量。
4、结构面的基本特征
(1) 方位(产状):结构面在空间的分布状态,用倾向、倾角表示。 (2) 间距:相邻结构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线裂隙率Ks:沿测线方向单位长度上结构面或裂隙的条数。(s为结构面平均间距)
1
Ks=
s
面裂隙率Ka:单位测量面积中裂隙面积所占的百分率。
Ka= 各裂隙面积(长?宽)之和所测量的岩体面积
×100%
体积裂隙率Kv:单位测量岩体中裂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
Kv=
各裂隙体积(长?宽?厚)之和
s所测量的岩体体积
×100%
单位体积裂隙数Jv:单位岩体体积内通过的总裂隙数。 (3) 延续性:表征结构面的展布范围和延伸长度。
很差 <1 差 1~3 中等 3~10 好的 10~30 很好的 >30 延伸长度(m) (4) 粗糙度:指结构面侧壁的粗糙程度,用起伏度和起伏差表示。形态 : 台
阶形 ; 波浪形 ; 平直形;剖面类型 : 粗糙的; 平坦的; 光滑的。 (5) 结构面侧壁强度:与岩石类型和岩体风化或蚀变有关。 (6) 张开度:指结构面相邻岩壁间的垂直距离,用插尺测定。 (7) 充填物:指充填于结构面相邻岩壁间的物质。 1) 机械充填(砂、粘土、粉土、角砾等) 2) 胶结充填(方解石、石英、石膏) 3) 敷膜式充填(钙膜、泥膜、铁锰渲染)
充填物厚度(t)与起伏差(h)之比:t > h :填充物决定结构面力学性质;t < h :侧壁特征决定结构面力学性质。 (8) 渗流; (9) 节理组数; (10)块体大小;
(11)岩石质量指标 RQD: 用直径为 75mm 的金刚石钻头和双管单动直径岩芯管在岩石中钻进,连续取直径为 54mm 的岩芯,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 10cm 的岩芯段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之比的百分数,表征岩体的节理、裂隙等发育程度的指标。
(12)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V
KV=(
VpmVpr
)^2
式中:Vpm为弹性波在原岩中的纵波速度,km/s;Vpr为弹性波在相应岩石的纵波速度,km/s; (13)岩体波速比K
KV=
VpmVpr
式中:Vpm为弹性波在原岩中的纵波速度,km/s;Vpr为弹性波在相应岩石的纵波速度,km/s; (14)结构面强度系数Kf
Kf=
5、岩体风化程度的评价指标
(1) 定性指标主要有颜色、矿物的蚀变程度、破碎程度及开挖锤击技术等; (2) 定量指标主要有风化孔隙率指标和波速指标;
风化孔隙率是快速浸水后风化岩块吸入水的质量与干燥岩块质量之比。 波速指标是风化岩块和新鲜岩块的纵波波速之比。 6、泥化夹层的特性
泥化夹层是含泥质的软弱夹层经一系列地质作用演化而成的,它多分布在硬而中间相对软弱刚柔相间的岩层组合条件下,在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层间错动、岩层破对坚碎、结构改组,并为地下水渗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水的作用使破碎岩石中的颗粒分散、含水量增大,进而使岩石处于塑性状态(泥化),强度大为降低,水还使来中的可溶盐类溶解,引起离子交换,改变了泥化夹层的物理化学性质。
泥化夹层具有以下特性:由原岩的超固结胶结式结构变成了泥质散状结构或泥质定向结构;黏粒含量很高;含水量接近或超过塑限;具有一定的胀缩性;力学性质比原岩差,强度低,压缩性高;由于其结构疏松,抗冲刷能力差,因而渗透水流的作用下易产生渗透变形。
结构面的总摩擦角岩石的总摩擦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