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踩踏。 B.踏步。 C.走、跑。
三、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石灰石( )经过千锤万凿,( )经过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 )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四、品析诗句。
1. “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任”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咏物明志(即借物言志)的写法。前两句“____________”,后两句“____________”。
2. 《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的是_____ __、____ ___的修辞方法,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到“千锤万凿”,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让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感受到石灰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9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是_____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烈火/焚烧/若/等闲。 B.千锤/万凿/出深/山。 C.要留/清白/在/人间。 D.粉骨/碎身/浑/不怕。
3.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________,“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决心。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一)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白日曛:曛,昏暗。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写景状物诗 C.田园诗
6/9
3. “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③临:逼近,到,临近。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点字。
(1)甲光向日金鳞开。( ) .(2)黑云压城城欲摧。( ) .(3)霜重鼓寒声不起。( ) .2.用原句填空。
(1)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
7/9
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______的《易水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参考答案
一、锤 开凿 二、1.A 2.B 3.C 三、即使 即使 即使 也
四、1.竹子的顽强 竹子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状物 抒情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对偶 比喻 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3. 石灰石埋藏在深山之中 工人们用铁锤和钢钎开采的叮当声 石灰石在高温下煅烧 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 高尚的节操 纵然粉
8/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