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 期,政治形势逐步稳定,为进一步推行垦荒创造了有利条件。康熙十年(1671年),清政府下令新垦荒地4年后起科,并重申顺治时对地主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次年,又将开始起科的年限推迟至6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进一步放宽至10年,还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康熙时期垦荒政策执行得较为得力,因此成效显著。据《清实录》载,全国耕地面积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526万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为589万顷。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达851万顷。
——摘编自朱绍候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时期鼓励垦荒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照时期垦荒成效显著的原因。(6分)
部编本 欢迎使用
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满分48分)
1-5:BCDDD 6-10:ACCDA 11-15:BBDAC 16-20:DCCDB 21-25:CCDBB 26-30:ADAAC 31-32:AD
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满分共计48分)
33.(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人文主义兴起;传统神学理念束缚社会经济;宗教改革打破教会独裁。
意义:加尔文天职观与先定论,破除旧的职业与财富观,否定了教会与贵族等级特权;肯定了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正当性,并为其提供神学依据,其对规范经营、节俭生活的倡导,也适应早期资本主义和资本积累的需要,其经济思想随宗教改革大众化,在欧洲广为传播,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13分)
(2)共同点:托古外衣;世俗职业平等化,共同的社会意义;肯定商业和正当盈利;注重经济道德约束。
原因:封建专制、抑商闭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弱,商人未形成独立的阶级;王阳明等代表地主阶级,新经济思想不系统,未实现大众化,无法改变整个社会与儒学轻商状况。(12分) 34.示例1:
论题:儒学精髓造福于人类社会。
阐述: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了正人君子观念,对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儒家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魂。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思想,以及儒家和合观念有助于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族与宗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既认同自身,又尊重他人,从而发挥儒家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使东方文明的精髓造福于人类社会。(12分) 示例2:
论题: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成就。
阐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火药武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12分)
35.(1)措施:对垦荒者缓征税收;奖励垦田地主;给垦荒农民以农资支持。
意义:护大了耕地面积;增强了垦荒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9分)
(2)原因:对顺治时期垦荒政策的借鉴;国家政治稳定;统治者的重视;垦荒政策执行到位;垦荒者的努力开垦。(6分)
部编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