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理论
o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
超我: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8月 通过口腔活动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肛门期:18个月-3岁 由排泄而得到感官满足 3、性器期:3-5岁 通过性器官满足原始欲望
4、潜伏期:5-12岁 儿童兴趣转向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
5、生殖期:12-成年 生理和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主要的满足来自于两性关系的建立
o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母亲)0-1.5岁 2.自主感对羞涩感(父母)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家庭)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学校、邻居)6-12岁(小学阶段) 5.自主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同伴)12-19岁(中学阶段) 6.亲密感对孤独感(朋友、配偶)成年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同事、家庭)中年期 8.走我整合感对绝望感(全人类)老年期
中学生身心发展
o 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社会性 4.动荡性
? 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1.依据识记,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绝对优势 2.开始探索和发现自我 3.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 4.情感内容日渐丰富但肤浅
5.信赖中求独立,出现了对成人的反抗,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
o 知道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29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两层含义:① 无心理疾病;② 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人际关系良好 8、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有限地发挥个性 10、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o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抑郁症
2、恐惧症(情景治疗和认知疗法)
3、焦虑症(考试焦虑;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 4、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5、网络成瘾
(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 2.人格辅导 3.生活辅导 4.生涯辅导
o 心理辅导方法 P200 1.强化法 2.系统脱敏法 3.认知疗法
4.来访者中心疗法 5.理性—情绪疗法
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0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一)品德
品德(是心理概念)
即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o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又称道德观念)
2.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心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三种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信心、决心、恒心)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o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道德信仰准备期:0-10岁 道德信仰萌发期:10-15岁 道德信仰确定期:15岁以后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期 (二)道德发展理论
o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水平: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 2、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无律期 (2)权威阶段 6-8岁:他律期
(3)可逆性阶段 8-10岁:自律期--规则可以约定 (4)公正阶段 10-12岁:主持公正和平等
o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31
1、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2、六个道德发展阶段: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前习俗水平)受赞扬的行为是好的,受责罚的行为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趋向阶段(前习俗水平) 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习俗水平) 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习俗水平)遵循权威和规范去行动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 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 只有动机是好的,行为才是正确的
o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o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的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三)德育
德育(是教育概念)
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
o 中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集体主义教育:集体荣誉感 3.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意识
4.劳动教育: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
5.自觉纪律教育:教育中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6.文明礼貌教育:尊老爱幼,待人热情,有礼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