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管理方式的转化。
2、管理任务从单纯的党务管理向复杂的社区事物管理转化,社区党组织不堪重负。
3、管理对象由单一向复杂转化,管理难度加大。最突出的问题为新经济组织的党的建设和流动党员的管理。
4、社区党建的基础较差与社区党建的任务较重之间的矛盾。 5、社区党务工作者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与现实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三、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动力机制的构建
1、社区党建动力机制:就是在城市社区单位功能日趋分化,社区成员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通过重新构建社区党组织的联系渠道,以利益导向为动力源,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社区成员主动、自觉地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社会驱动系统,促进社区党建的发展。
2、社区党建动力机制的根本要求: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方向,体现党对社区建设的总体领导。 3、社区党建动力机制的构建
(1)以党的建设为根本任务,以政治取向为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坚持“党政分开”、“政社分开”的同时,社区党组织需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集中精力抓好宏观决策,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政治方向;二是抓好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和凝聚,以凝聚群众,保证自己的执政基础。社区建设绝不能导致一个与执政党相疏离的力量的形成。 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切实促进各种第三部门的发育。
(2)以广大社区成员的根本利益为组织建设的中心工作,满足社区成员发展的需求。
在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社区党组织更应该以广大社区成员的社会发展需求为组织工作的中心工作,这是“三个代表”思想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 (3)以成员的素质建设为目前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
组织成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政策理论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直接影响到我们执政的水平和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可以多方面、多渠道提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4)以社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的共建为社区党建的根本道路,密切联系、通力合作,使社区党建工作制度化、正常化。实现社区党建难题共解、活动共办。 四、社区居民自治
1.自治与社区自治的概念和意义
自治:是指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的领导和指导外,对自己的事物行使一定的权力。
自治的主体为民族、团体、地区等特定对象,自治是一定范围内的自治,自治的主体享有一定的管理自己事物的权力
社区自治的意义:第一,从政治的角度看,强化社区自治对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建设政治民主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二,从经济发展的观点看,强化社区自治对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设经济繁荣、政治民主、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2.社区自治的基本要素和职能
29
要素:人事任免、财务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事务管理和运用社区自治方法协助政府工作 职能:自治职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协助职能、监督职能 3.社区自治的主要规范:依法自治,党的领导,政府指导下的自治,社会参与下的自治 4.搞好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要求
(1)创造工作条件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有力保证 (2)必须坚持自治方向,循序渐进 (3)必须坚持上下联动,整体推进 五、社区中介组织
1.社区中介组织的含义:是指受政府职能部门委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独立地开展社会活动,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的社会服务机构。 特征:正规性、独立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公众利益性
作用:(1)填补了政府用于社会发展方面的资金不足;(2)开拓了大量的就业岗位;(3)增加了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2.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对于社区建设的意义 (1)中介组织在社区中的地位
(2)中介组织的发展与社区社会资本的增长 3.社区中介组织的发展策略
第五节 社区发展评价指标及社区研究方法
一、社区发展指标体系
1.社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 (2)符合社区发展的实际 (3)注重指标的可比性 (4)尽可能使指标量化
(5)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以客观指标为主 2.指标体系
(1)社区人口: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计划生育率,老年人口比例,人口密度,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负担系数等;
(2)社区环境:噪声控制达标率,烟尘合格率,工业污水处理率,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袋装化(分类化)等;
(3)社区公共安全:刑事案件发生率,民事纠纷调解成功率,家庭防盗设施拥有率,参与群防群治人数,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率等;
(4)社区保障:需要援助的老年人接受援助的比率,养老机构床位数,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安置率,残疾人接受教育比例,残疾人福利设施面积,优抚对象接受服务比例等
(5)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中心面积,社区志愿者队伍人数,社区服务专业人员数,社区服务覆盖面等;
30
(6)社区医疗保健(社区卫生):医务人员数,医疗机构床位拥有量,家庭病床的拥有量,传染病的发病率等;
(7)社区教育:社区德育工作者人数,社区科普工作者人数,学龄儿童入学率,文盲率,接受社区教育人口比率等;
(8)社区文化和体育:社区文体设施面积,社区文体设施固定资产总值,图书馆(室)藏书数,社区成员参与文体活动的比率等;
(9)社区居住质量:人均居住面积,电话拥有量,宽带入户率等
(10)社区参与: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活动的比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比率等。
二、社区研究方法
社区研究的方法论(methodology),实证方法(methods),具体技巧(technology)
1、社区研究的基本程序:选定研究题目(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初步探索(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成立假设→理论解释与概念限定→制订研究策略→设计调查问卷或调查提纲,进行调查的准备→试点调查→收集样本资料→整理资料→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首页(题目、作者、日期),提要,目录,正文(导言、核心内容,结论或讨论),致谢,附录,参考文献 3、具体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2)问卷调查法:注意问卷设计的严密性,注意问卷统计分析的可行性 (3)实地调查法(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应注意的9点:
①调查时间:研究者在田野的时间越长,其报告的可靠性越高; ②参与观察:实际参与观察比访问资料可靠; ③报告性质:报告个案比一般陈述可靠;
④语言运用:用当地人语言调查较经过翻译的可靠; ⑤作者训练:经过训练的科学家比一般的记述者可靠; ⑥报告内容:以详细不含糊为佳;
⑦报告长短:报告篇幅较长者,通常有较多的资料可用;
⑧报告发表时间:报告发表时间与田野工作时间的差距越短,资料越可靠; ⑨当代助手的人数与性质也是重要的关键
―――摘自: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第六节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一、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1.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功能 2.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3.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4.加快新形势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的构建 二、社区文化
31
1.社区文化的概念 2.社区文化的任务、要求和重点 3.社区文化和社区发展 三、社区教育
1.社区教育的含义和目的2.社区教育的实质、内容和措施3.社区教育工作的启示和经验
第七节 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方法
一、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方法概述
二、社区建设工作的操作方法 1.社区调查 2.社区规划 三、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1.个案工作 2.小组(团队)工作 3.社区工作 4.社会工作行政 主要参考文献:
1.何肇发: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2.徐永详: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蔡禾:社区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徐琦等:社区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周文建、宁丰: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6.何晓玲:社区建设模式与个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7.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三联书店,2000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