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槐滩(横林)--滩簧的发源地 常锡剧之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16:13: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对调,使赵翼更是名声大振,成为乾隆诗词三大家。二是同榜进士沈浚与赵翼为同乡好友,沈浚和江南才子沈佩兰同为癀huáng巷人,余巷薛应旂qí后裔薛信辰与邻村顺庄诸宝宥

yòu诸豫兄弟同登进士,东

乡传为美谈。清康熙甲辰顺庄诸豫与诸定远叔侄进士,同为翰林。清顺治己丑年进士(1649)薛廷栋乾隆年间任武英殿篆修。清雍正十五年葵丑科陈炎榜进士薛复亨余巷人。乾隆元年丙辰科,状元刘纶余巷人。嘉庆十九年甲戌

xu

科进士刘逢禄, 余巷人。光绪二十四年戌

xu戌科进士赵椿年,西盖天潢派后裔。清乾隆年间,城东三巷文人名

声鹊起(余巷、广巷、薛墅巷)史学家、诗人赵翼生于清雍正五年(1723),乾隆十五年(1750),他离开武进东乡去天津,乾隆三十七年,赵翼回乡省亲,发现家乡出现“里俗戏剧”,颇有感触,曾写诗记述:“焰段流传本不经,村伶演作绕梁音;老夫胸有书千卷,翻让童奴博古今。”这是常州滩簧在历史上的唯一文字依据。嘉庆十六年(1811),已经辞官告老还乡的赵翼,与老伴同游小芳山庙会,写下了《三月十八日橝桥门首同看小芳山香会经过》一诗,记述他在庙会看“滩簧”春台小戏时的情景:“熙熙人共乐春台,二老相随笑口

开。不比帷车避新妇,听他看煞子瞻来。”赵翼辞官还乡,在武进东

乡戴溪桥干圻qí头卖田开鱼池,农耕养鱼,东乡望族修谱慕名请其书序、修祠书匾额。东乡唱滩簧,请祖宗看戏,可见当时的滩簧已经非常盛行了。乾隆时刊印的《霓裳读谱》、《白雪遗音》两书中选载“滩簧”作品,称“南词簧调”或称南调,这就是滩簧最早的曲谱。

常州人邹金生与周祥钰编撰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包括南

曲、北曲,4466个曲调,是研究南北曲的丰富资料。常州人董康编辑的《曲海总目提要》收录叙述杂剧和传奇剧目684个是研究古代戏剧,常州滩簧不可或缺的典籍。

4、民国时期是滩簧从小同台向大同台发展时期。滩簧发展到小同场戏的阶段,职业演唱团体也越来越普遍。演出团体叫“班社”,发起者、组织者称“班主”。班社以班主的姓或名字为名称。常州早期代表人物王嘉大,就是先学滩簧,后受迫害成病(禁戏入狱)改行唱常州道情,民国初邀请进上海,才又重新演滩簧。他把《双奇冤》、《盗金牌》、《乌金记》等几十个宝卷的唱本改编成滩簧剧目,为对子戏发展大同场戏做出了重大贡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沪宁铁路通车,常州“滩簧”进入上海。从此滩簧从小同台向大同台发 展。常州人王嘉大第一个在上海创办三民剧院。五四运动前后,改称常州文戏,不久常州滩簧与宜兴滩簧为常帮,无锡滩簧与江阴滩簧为锡帮,常帮与锡帮合流改名为“常锡文戏”。常州帮的戏班有“孙玉彩班”、“周甫fǔ艺班”、刘荣炳bǐng“刘家班”、梅金海和白玉秀(梅兰珍父母)“梅家班”。民国八年(1919)常帮艺人周甫艺和锡帮艺人过昭荣联合演出于“大世界”,由此定名为“常锡文戏”。在声腔上引进了大陆板,从宝卷引进了玲玲调,从申曲引进三角板,南曲引进南方调,从苏滩引进迷魂调,从京剧引进高拨子,伴奏乐器等艺术都更趋成熟和完善。 三、横林是滩簧发源地,是常锡剧之乡

1、晚清,民国,解放后的横林籍常锡剧著名演员,梅家班主梅金海

及女儿梅兰珍,常锡剧小同台向大同台发展的时期开始收徒教唱,成立职业演唱团体。成立常州最有名气的《梅家班》、《周甫艺班》,其著名演员是横林人,而且许多班子经常在横林唱戏,锡剧与横林结下了不解之缘,横林也涌现了一批锡剧著名演员。 下文重点介绍横林的著名演员:

梅家班。班主梅金海(著名演员梅兰珍之父)。梅金海(1896-1964)著名滩簧演员,梅家班班主,武进湖塘降子桥人。他从小丧父,13岁被送到马杭桥街上学剃头,闲来喜欢拉琴唱曲,被滩簧艺人王元大收为徒弟。后与白玉秀结婚,组成男女合演的夫妻档,男生女旦,别开生面,享誉一时。梅金海嗓音洪亮,粗犷激昂,人称“闹天空”。他能拉能唱,生丑兼长,尤以滑稽著称。表演风趣诙谐,妙语横生。民国二十六年(1937),他自组“梅家班”,主要人员有其妻白玉秀,连襟宗元昌,女儿梅兰珍,开门大徒弟金根生等二十余人。自备有木船一只在武进,无锡乡下街镇、村流动演出。由于大徒弟金根生是夏家头村人,所以夏家头演滩簧梅家班是转熟。梅兰珍从小生长在剧团,笔者听金根生在世时曾讲过,梅兰珍小时候,金根生学徒时,梅兰珍是他抱过带过的。梅兰珍成名后,喊金根生“师兄”。梅金海于解放后1964年去世,根据梅金海的遗愿,葬夏家头河东金根生家屋后的里家滩,后由梅兰珍迁坟至马杭老家归葬。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梅兰珍凡是到常州来演出,总不忘带数十张票给金根生家去看戏。 梅家班常演剧目有《龙凤锁》、《顾鼎臣》、《白罗衫》、《珍珠塔》、《玉连环》、《白蛇传》、《王华买父》、《白马驭YU尸》、《薛

平贵回窑》及连台本戏《樊梨花》等。他在京簧合班时期,率先在《白马驭尸》中扮演包公,唱簧调、用方言,颇受江南观众欢迎,称之为“常州包公”。他在《龙凤锁》中饰演金山一角,独创“飞鞋”绝招。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与“锡剧猴王”崔龙海合组“海峰剧团”。1954年因病瘫痪而离开舞台。

坤旦三鼎甲--周菊英

周菊英(1908--1981年),著名女滩簧演员,“坤旦三鼎甲”之一,武进县横林镇秦家头村人(今横林南方村秦家头村)。原名秦菊英,幼时被周家桥(今洛阳镇虞桥村周家桥村)周家领养当童养媳。后进“周家班”学唱滩簧,因班主姓周,所收艺徒都要姓周,故由秦菊英改称周菊英。她幼时聪颖,记性强,悟性好。学滩簧不久,即崭露头角,很快与徐玲妹、白玉秀齐名,被同行称作“坤旦三鼎甲”。周菊英以吐字清晰、生完气足见长。早年在乡村作“两头红”(从头天日落唱到翌YI日日出)演出时,二三里外听其声,犹能字字入耳,她善于表演,无论小家碧玉或是大家闺秀,演来均惟妙惟肖。滩簧改用古装后,她是坤伶中最早“女扮男装”的专用腔。中年以后,周菊英改演“娘娘旦”,专演秦香莲、蔡金莲、秦刍chú梅等唱功累重的悲旦人物,其唱腔转变为“绵密柔缓”,注重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催人泪下。她40岁即告别舞台。1958年受聘于江苏省戏曲学校任教师,为培养锡剧青年演员殚dān精竭虑,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锡剧表演人才。

著名锡剧表演家,省锡--费兴生

古槐滩(横林)--滩簧的发源地 常锡剧之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3qlt5r2ei8qp211381r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