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 30>24
(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 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四。开放题:
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五。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
学习内容: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所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进行整理和复习,并通过练习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复习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具:竖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摸奖引入
1.师:我们一起来做个摸奖的游戏,谁摸到奖券并把上面竖式的得数算对了,你们小组就可以获得一份奖品。
2、出示摸奖盒(里面装有33页第1题的竖式卡片和第4题改编的竖式卡片,每小组一道),每小组指名一人摸奖,算出得数后上台领取相应号码的“奖品”(34页第3题的竖式卡片)。 二、小组合作,整理复习 1.开“奖品”,分工或合作完成各竖式的笔算,交换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 小组合作,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可能出现:分为加法和减法两类,或分为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四类等。)
3、 展示分为四类的竖式卡片,组内讨论笔算每类竖式时的方法是怎样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小组派代表汇报:笔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5.(强调要点)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汇报,你觉得在笔算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你最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板书)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鸽子送信”游戏。
(1)出示34页第1题“鸽子图”,学生计算,说出得数。
(2) 把第2题改为与第1题得数对应相同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几号鸽子应送哪封信?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7+6+8 57-8-30 76-60+13 60+40-8)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33页第2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2) 逐一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一般能提出“公鸡有多少只?”和“小鸡有多少只?”如果学生进一步提出“小鸡比公鸡多多少只?”“小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和公鸡一共有多少只?”“公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 “一共有多少只鸡?”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3、综合练习(35页第5、6、7题)。 (1)理解题意。
(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5题不仅要学生说出估算结果,还要说出估算过程;第6题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 4、口算比赛(第8题)。
(1)限时3分钟,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交换校对答案,全对的给自己画颗红五星。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 实践活动课: 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第36-3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 2、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
3、经历各种测量过程,初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4、了解本年龄段孩子的健康标准,初步形成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具:学生准备学具—软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比划出米和厘米的长度吗?你还知道有关长度的哪些知识?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包括长度的测量的方法、测量的工具、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等等)。 2、揭题:今天我们活动内容是:《我长高了》。 二、展开
1、小小体检表。 (l)要测些什么呢?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小小体检表.
说说要测些什么,应该怎么测?(测身高由教师组织用身高测量仪来测。) (2)讨论小组分工。(四人小组内两人互测,并做好记录) (3)合作测量。
下面我们就来分组比赛,看哪个小组合作能力最强,最爱动脑筋!
(生合作测量并填表,教师组织身高测量,并用电子表格[附表]或黑板上课前画好的表格做好记录。)
(4)观察、分析身高统计表。
师指统计表:从我们班的身高统计表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5)小组汇报体检统计表,进行健康教育。
师:我们量出了头围、胸围和身高,那怎样才能看出我们的生长发育状况呢?老师这儿有一张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根据测量结果和对照表,分析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 三、拓展:
1、你还想量些什么?估计一下你想测量的物体有多长,等会儿看看估计得准不准? (1)出示小组测量表: (2)小组汇报。
①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板书有关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检验。对于比较长的物体,你是怎样测量的?指名上台测量给大家看一看。让学生学会用做记号的方法测量很长物体的长度。 ②分析测量结果。
(3)通过这些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4)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比较。如:最高的是谁?最矮的是谁?谁比谁高多少?等等。 四、总结
师: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注意事项:
1.部分实践活动也可安排在课外进行。
2.如果没有身高测量仪,可以用学具里的软米尺量出一米的长度后再接着把两者的长度加起来就是学生的身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38页、39页认识角的内容,第40页中“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学会用直角画角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教具准备:
三角板、直角、活动角、直尺、硬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校园一角学生上体育活动课情景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老师手上拿着什么?三角板中有角,请同学们指出三角板中的角,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角,到底什么是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 新授 1、初步认识角
(1) 指定一些学生到前面指出主题图中各物体表面的角。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 做课本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2、做角:
用硬纸条和图钉制作一个活动角并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或会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 教师在黑板上画不同的角,并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 教师指出:上面的图形都是角,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如下图:
5、做课本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自己画一个角。 三、 练习
1、 做练习八的第1至3题。 2、 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3、 自由画角,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反思: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二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40页、41页认识直角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一张白纸、直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教师出示一个让学生说画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二、 新授
1、 初步认识直角。
(1) 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说一说。出示实物图让学生在上面找角,数一数各有几个角?
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2)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3) 做课本第41页的“做一做”,指名说一说周围哪儿有直角。 2、 全班折直角。
3、 观察三角板上的角,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直角。 4、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5、 画直角
(1) 先让学生试画。
(2) 教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 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3) 做课本第41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 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4~6第2题。 四、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直角,学会如何去判断直角,还学会了画直角。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