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21:20: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纲要

先秦文学

1、《诗经》:

(1)《诗经》的来源与编定;

编集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 “采诗”、“献诗 ”、 “删诗 ”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汉代班固坚持此说。其要义在于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献诗以制作礼乐,目的是观风察政献给朝廷以了解民情。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除此之外,诗经的编辑还有公卿献诗说以及孔子“删诗”说。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 8岁。《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孔子对 “诗 ”可能作过 “正乐 ”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 “诗 ”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2)风雅颂的涵义及不同的语言风格;

风、雅、颂:

《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是指风土人情,或为“讽”。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和方域之意。十五国风。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颂”即是容,歌而兼舞之义,是用于朝廷,宗庙祀祖,以诗乐舞合一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多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叠句,表达对神祖的虔诚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王权至上的反映。

(风雅颂分类的依据,主要有音别和义别两说:1、从音乐角度划分: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昆虫草木略序》);2、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音乐特点的形成,与其用途和地域的特点也密切相关,而不同特点的音乐,应用场合也不同,风雅颂最初只是一种音乐分类,在流传中,也有了内容的区别。

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他、也,等,这些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的这种不同特点,反应了时代特点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的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3)《诗经》内容分类及代表作品;

内容(简)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如《关雎》、《蒹葭》、《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如《东山》、《君子于役》等。

四是颂歌。如《殷武》、《江汉》、《鹿鸣》、《南有嘉鱼》等。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如《硕鼠》、《伐檀》。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4)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p49)):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起兴,先言一物,然后引出所要说的话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基本的形象化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情感,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

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5)《诗经》的句式;

(重章叠句各篇结构单位为章,各章之间结构相同,只是相应变形成回环往复,层层深入的效果。)《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联章复沓,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诗经的句式特点是由其音乐性决定的,因为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由乐官收集而来,并加以修改的民歌,或为有周朝留存下来的祭祀飨宴所用的乐歌。《 芣苢》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6)《诗经》的写实精神;

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的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刺怨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得热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国风中的作品,则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和怪诞,极少的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诗经》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是个面向现实的传统。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市诗歌的创作,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

(7)《诗经》开创的抒情诗传统;

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是个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8)风雅和比兴对后世的垂范;

《诗经》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市诗歌的创作,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精神继承。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 “风雅 ”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古风》其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意旨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有其人。

树立了比兴的垂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即是比喻,兴即是起兴。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作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作品都不乏其例,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定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9)三家诗与毛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赵人毛苌所传的毛诗。鲁、齐、韩属“今文经”,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晚出,属“古文经”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余三家逐渐消亡,流传至今的即毛诗。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关雎 黍离 采薇 何草不黄 2、历史散文:

(1)《尚书》p58和《春秋》p63的一般情况;

《尚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兼记叙,论说的散文作品集。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中官所搜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尚”通“上”,《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皆 典 谟 训 诰 誓 命之文”不外政府文告,主上誓言,君王命令,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3vea8p5pd8mqaq1rxa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