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 1.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及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其内容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其具体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培养及社会公德的教育。其具体内容包括:道德知识教育,审美情操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思维能力及道德信念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为杜绝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激励性原则。 (2)预防为主的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愉悦性原则。 (5)支援性原则。
第二节 德育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二、德育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在德育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作用的,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
(1)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2)内容、形式的多样性。(3)对象的有限性。(4)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的最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最根本韵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三、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导向性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做到: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3)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二)正面教育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解人。 (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三)知行统一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的德育原则。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2)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 (3)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四)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 (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五)因材施教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
(1)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2)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
(3)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 (六)教育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四、德育活动的组织 (1)德育活动的计划性; (2)德育活动的教育性; (3)德育活动的针对性; (4)德育活动的合作性。 五、德育评价 (1)评价的多元化; (2)评价的过程性; (3)评价的质性化; (4)评价的客观性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模式 一、班级概述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基层的行政组织。它通常由教师和一群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相似并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和需求的学生以及环境组成,根据学校的教育目的,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班级组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增加,这样适应大工业生产的班级组织应运而生。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从16世纪开始,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l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 二、班级管理概述 (一)班级管理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手段,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三、班级管理模式 (一)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二)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三)民
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四)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日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第二节 班级与班集体的形式 一、集体的教育价值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或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班体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1.班主任的颂导影响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