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 Meizhong Jingji Pinglun,ISSN1536-9048 總第四卷,第10期(總第35期) 美中經濟評論 USA-China Business Review(Journal),Inc.,USA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兼論上海與新加坡的國際比較*
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楊再斌** 山西運城學院/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黃解宇***
摘 要:本文運用演化經濟學的基本方法確立了一套評價國際金融中心的指標體系,幷運用系統工程的層次分析法和模糊判斷法對這些指標進行了量化實證分析。
關鍵詞:國際金融中心 層次分析法 模糊判斷法
把上海建設成爲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已經成爲一種國家戰略。但是,如何對不同模式國際金融中心的效率和優勢進行評價?用什麽指標來判斷上海是否已經具備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性條件?如果已經具備這些條件,那麽我們現在又具體處在什麽樣的水平上?有哪些優勢,存在哪些不足?本文將在國際金融中心具體評價指標上做些開創性的基礎工作,幷運用HAP層次分析法和模糊數學中的模糊判斷法進行一些試探性的量化比較研究。
一、確定評價指標的基本原則
建立一個對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水平和運作效率進行評估的指標體系是比較困難的,因爲這牽涉到指標體系的容量和測度問題,這些指標不但要準確、靈敏、真實地反映金融中心的建設情况,還必須簡明扼要,便于取得數據,同時還要綜合性地反映金融中心建設的基礎性條件和外部環境。我們確定如下原則作爲指標選取的基本原則:
1. 綜合性,即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對于定性指標,力求給出數量化的方法與途徑。
2. 準確性,即能準確地反映出金融中心的建設水平,主要通過對現存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與歷史演化脉絡的分析得出具體指標。
3. 可操作性:即選擇現行核算統計制度中可以取得的指標,而不是單純的理論探討。 4. 典型性:即從大量指標中篩選出那些最具代表意義的指標。
5. 梯度性:對各種指標區分出不同層次,以便在具體量化分析中得出不同權重。
二、國際金融中心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
根據演化經濟學的觀點,任何事物的最終結果都將受到演化時的初始條件、遺傳因子和路徑選擇的影響,都將經歷一個制度鎖定和閉鎖的過程。依據這種觀點,我們根據國際金融中心演化的路徑和條件,將國際金融中心階段性目標的量化指標體系區分爲三個層次:必要性指標、依賴性指標和核心一致性指標。必要性指標包括5類子指標,31個次指標,依賴性指標包括4類子指標和21個次指標,核心一致性指標包括4類子指標和30個次指標,共13類子指標和82個次指標。
(一)必要性指標及其基本構成
必要性指標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或者評價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性指標,是最基本的初始條件。要形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具有一些最基本的條件,如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時差條件、以外向型經濟爲導向的發達的經濟體系、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的法律體系、專門的金融人才、一定規模的金融市場。從各金融中心發展的歷史和形成動因看,特別是功能型金融中心的演化過程看,本國經濟發展程度、國際化程度、穩定的政治與社會環境以及國際社會特別是周邊國家提供的現實機遇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迅速形成的重 *
本文獲得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資助(項目號20030926)
楊再斌(1970-),湖南瀘溪人,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在《管理世界》等國內權威期刊發表論文十多篇,主要研究方向證券投資與風險管理,有論文在國際會議發表;Email: yzb2102@126.com。 ***
黃解宇(1966-),山西運城人,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職博士研究生,山西運城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資本市場與金融制度。通訊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同濟大學本部0250信箱,郵政編碼:200092。
**
7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兼論上海與新加坡的國際比較
要條件。同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模式選擇是以國內經濟爲依托、需求拉動的功能型金融中心,因此,國內的經濟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條件。因爲根據需求反映金融體系理論,金融體系的發展是對經濟發展水平的自動反映,取决于實際經濟部門的貨幣化程度。
根據以上設想,我們把必要性指標區分爲5類子指標。 1. 經濟發展水平指標
金融資本是産業資本的結合性資本,沒有産業和整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作基礎,金融資本就會成爲無源之水。從世界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經驗看,除了單純薄記型的金融中心外,任何一個金融中心的形成無不是以發達的國內經濟爲依托,而金融中心又反過來促進了該地區的産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水平指標包括:(1)GDP增長率。這裏所講的經濟增長不僅指一個城市、一個地區,而且指整個國家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甚至包括周邊國家與地區,即該金融中心所輻射的廣泛經濟區域的經濟穩定增長。(2)消費增長率。(3)投資增長率。(4)通貨膨脹率。(5)出口比率。(6)貿易收支情况。(7)外債比率。(8)外匯儲備額。
2. 經濟國際化水平指標
戰後世界經濟的國際化是國際金融中心産生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需要提供各種形式的資金融通。1951年的英鎊危機,英國當局加强了外匯管制,禁止本國商業銀行利用本幣對非英鎊區的居民之間的貿易提供融資。面對融資的困難,國際貿易商就産生了不受限制地獲得低成本信貸的需求,同時,在國際貿易周轉過程中往往存在大量的閑置資金,也需要一個自由的、費率低的場所,這些條件曾經大大推進倫敦離岸金融中心的建設進程。
我們把經濟國際化水平指標設定爲以下幾個基本指標:(1)進出口總額占GDP比例;(2)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占全部企業數量比例;(3)外商投資總額;(4)外商投資企業生産總值占GDP比例;(5)國際資本的流入量;(6)國際資本的流出量;(7)大型跨國企業數量等。
3. 政治與社會環境指標
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産生必需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世界任何一個金融中心都是如此。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即使成爲了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也會迅速衰落,貝魯特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同時,政治穩定性也將影響到人們對國際金融中心存貸款等金融業務的安全性的判斷,從而影響到其融資與貸款能力。我們把政治與社會環境指標界定爲以下幾個具體指標:(1)政府權力穩定度;(2)有無種族、宗教和文化原因引起的衝突;(3)有無反政府力量;(4)有無敵對國家或存在恐怖主義威脅;(5)政府對適應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變化的能力與態度。依據瑞士對國家風險評估的方法,一國政治與社會穩定可以區分成一定的等級和分數,分數從1—10排列,風險也依次從低到高排列。
4. 周邊外部環境指標
周邊外部環境是國際金融中心形成的外部條件,如1958年西歐各國取消外匯管制和戰後美國長時間的外貿逆差對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六十年代美國的金融緊縮、日本出于對境外美元注入導致日元升值的擔心和亞洲市場上一定數量的美元存在,再加上同期香港考慮過多外匯流入可能導致對港元的衝擊而危及出口,害怕大量游資利用已經存在的離岸市場進行背靠背貸款逃避稅收,因而不願取消針對境外存款的15%利息預扣稅,這些外部條件使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在政府推動下得以迅速發展。
周邊外部環境指標包括以下5個基本子指標:(1)主要經濟大國在本地區的貿易逆差與投資情况,主要經濟大國在本地區的貿易逆差與投資可能在本地區留存的大量的國際通貨。(2)主要相關國家與本國的利率對比情况。(3)主要相關國家與本國的稅收對比優惠情况。(4)主要相關國家匯率變動情况。(5)主要相關國家資本市場波動情况。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可能導致資本重新尋找投資與套利機會。
5. 城市發展水平指標
國際金融中心是進行各種金融活動與交易的都市,城市本身的發展水平將决定進行國際融資與貸款的便利程度。目前世界的主要金融中心幾乎無一不是在具有高度發達的城市發展水平的城市。這是因爲:第一,完善的基礎設施使金融市場得以暢通運行;第二,爲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人才資源支持;第三,現代化城市培育了開放與積極進取的文化氛圍。這種城市文化將推動金融中心的發展。
城市發展水平指標包括:(1)城市第三産業占GDP的比重;(2)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3)城市主要港口、機場數量;(4)城市主要港口、機場年吞吐能力;(5)每千人擁有的電話數;(6)城市可供使用的酒店、辦公樓面積與價格。
8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兼論上海與新加坡的國際比較
(二)依賴性指標及其基本構成
依賴性指標又叫環境與體制指標,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依賴性條件,它相對必要性條件更加具體化,更加接近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實際,從而具有更加明確的相關性。我們把依賴性指標區分爲4個子指標體系,包括金融體制指標(包括法律體系、監督機制、貨幣調控體系是否完善)、金融自由化指標、金融中介機構及市場主體發育指標和基礎設施完善程度指標。
1. 金融體制指標:包括(1)法律體系是否符合經濟國際化需要;(2)是否有完善的貨幣調控機制;(3)是否有完善的監督機制;(4)是否有商業化的銀行體系等。
2. 金融自由化指標:包括(1)金融業務自由化程度;(2)市場自由化程度;(3)資金價格自由化程度;(4)資本流動自由化程度;(5)貨幣是否國際化等。
3. 金融中介及市場主體發育指標:包括(1)會計師事務所及從業人員數量;(2)審計師事務所及從業人員數量;(3)律師事務所及從業人員數量;(4)貨幣經紀公司開設情况;(5)基金管理公司數量;(6)證券公司數量;(7)商業銀行聚集情况等。
4. 基礎設施完善程度指標:包括(1)是否有便利的交通設施;(2)金融業電子化程度,包括ATM、POS機數量;(3)城市每平方米辦公大樓租金(香港的高租金已經成爲同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競爭的不利條件);(4)城市勞動力平均受高等教育的人數;(5)金融部門精通英語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等。
(三)核心一致性指標及其基本構成
核心一致性指標是整個評價指標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反映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情况,通過對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發育情况的比較,我們把核心一致性指標設定爲4個基本指標體系,包括金融發展水平指標、市場交易指標、金融效率指標以及金融國際化指標。
1. 金融發展水平指標:(1)金融市場資産總額指標;(2)金融機構資産及負債額指標;(3)國外資産及負債占GDP 比重;(4)金融業占GDP比例;(5)銀行跨國業務的貸款總額;(6)銀行吸收的境外存款總額;(7)銀行信用卡發行規模;(8)銀行等金融機構總數;(9)每千人擁有的金融網點數;(10)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占總人數比重。
2. 市場交易指標:(1)市場總成交量、股票市值占GDP比重、上市公司總數、籌資額;(2)外匯交易量、外匯交易量占GDP比重、外匯交易量占外匯儲備比重;(3)金融衍生産品種類、主要衍生産品(商品期貨、股值期貨、互換)交易額占GDP比重;(4)國際債券一、二級市場交易額及其占GDP比重;(5)保險費收入及其占GDP比重、人均保費收入、保險費占居民儲蓄的比重;(6)黃金交易額及其占GDP比重、黃金交易額占黃金儲備比重;(7)同業拆借量及其占GDP比重;(8)國際銀團貸款交易額及其占GDP比重。
3. 金融效率指標
金融效率指標是金融中心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指標,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是否能長久地保持活力,金融效率指標是重要的判斷標準,在這方面有加勒比群島的教訓可供借鑒。由于最初發展模式選擇就是薄記型國際金融中心,金融企業缺乏具體的金融效率,美國1981年允許設立“銀行國際業務設施便利”時,加勒比群島的國際金融中心正日益衰落。上海不僅建設成爲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更要成爲一個具有明顯競爭效率的國際金融中心。
金融效率指標包括:(1)金融業自有資産收益率;(2)總資産收益率;(3)人均收益率;(4)資産周轉率。 4. 金融國際化指標
國際金融中心不同于國內金融中心的一點就在于其國際性,無論是業務或是機構、人員、法規制度都應該國際化。金融國際化包括這幾個基本子指標:(1)外資銀行等國外金融機構總數;(2)外資銀行等國外金融機構總數占金融機構比例;(3)中外合資證券公司數;(4)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數;(5)銀行等金融機構外幣存款占總存款比例;(6)銀行等金融機構外幣放款占總放款比例;(7)本地銀行與海外銀行同業拆借資金總額;(8)外籍金融從業人員占金融業從業人員比例。
三、運用評價指標體系和層次分析法(HAP)對上海和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水平的量化比較
我們首先建立如下的解釋結構。
A: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水平 B1:必要性指标 B2:依赖性指标 B3:核心一致指标 9
经济发展经济国际政治社会周边外部城市发展金融体制 金融自由金中及场融介市主基础设施金融发展市场交易金融效率 金融国际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兼論上海與新加坡的國際比較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一)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
我們運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兩兩判斷得出各三級指標相對于二級指標的權重,由于篇幅原因,具體計算過程未列出。我們得出如下層次總排序表: 層次A 層次B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3B1 0.07 0.109 0.464 0.3 0.063 0.063 0 0 0 0 0 0 0 0 B2 0.33 0 0 0 0 0 0.066 0.631 0.238 0.066 0 0 0 0 B3 0.6 0 0 0 0 0 0 0 0 0 0.222 0.615 0.05 0.113 層次總排序權值 -- 0.008 0.032 0.021 0.004 0.004 0.022 0.208 0.079 0.022 0.133 0.369 0.03 0.068 層次總排序一致性檢驗如下: CI=RI=
?CCI=0.07×0.084+0.33×0.069+0.6×0.048=0.057
i?CRI=0.07×1.12+0.33×0.89+0.6×0.89=0.906;CR=CI/RI=0.063<0.1
i113我們可以發現,儘管評價指標錯綜複雜,但仍然可以確定其相對權重。其順序爲:S11,S7,S10,S8,S13,S2,S12,(S9,S6),S3,S1,(S4,S5)。
以上結果,與我們對指標設計的初衷基本一致,幷得出了各指標在金融中心建設重要性中的大致權重,從而爲量化分析奠定了基礎。
(二)運用模糊判斷法(FA)對上海與新加坡建設金融中心條件的量化比較
模糊評價(FA)是應用模糊集理論對系統進行綜合評價的一種方法, 運算皆是以模糊數學理論爲基礎,其對象可以是工程技術系統或社會經濟系統的各種替代方案,通過模糊評價能獲得各種替代方案優先順序的有關信息。步驟爲:(1)確定系統評價項目集F={f1,f2,…,fn}及每個項目的評價尺度集E={e1,e2,…,em};(2)確定項目評價權重W={w1,w2,…,wn};(3)據上述評價尺度對項目進行評定,幷建立隸屬矩陣Rk=(Rijk)n*m,其中Rijk =dijk/d,d爲參評專家人數;dijk爲方案Ak的評價項目fi關于評價尺度ej的專家人數;(4)計算方
kkk
案Ak的綜合評價向量Sk=(S1, S2…, Sm)、Sk=W Rk,其中Sk描述所有評價項目屬于評價尺度ej的權和;(5)
T
最後計算各方案AK的優先度NK=SK E,此時可據方案優先度NK的大小决定其優先次序。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