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文段的内容与《陈涉世家》中的哪几句话的意思相同? 2、扶苏自杀是因为其“仁”,请你谈谈对此“仁”的感悟。
22.唐睢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和工具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体会秦王和唐睢两个对立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3、感受唐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国家利益面前坚持原则的立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着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是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真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道出了真正的英雄豪杰所具有的品格。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英雄豪杰——唐睢。 二、走近作者,了解时代背景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以下字音。
唐睢(jū) 怫(fú)然 免冠徒跣(xiǎn) 以头抢(qiáng)地 休寝(jìn) 缟(gǎo)素 色挠(nǎo) 2、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3、指名学生读,后齐读课文。
4、学生分小组学习,疏通文句,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5、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重点字词归类
1、通假字:秦王不说——悦(高兴) 轻寡人与——欤(吗)
故不错意也——措(放置) 仓鹰击于殿上——苍(雄健)
2、古今异义:
大王加意(给予——增加) 虽然(虽然这样——表转折联
词)
岂直五百里哉(仅仅——与“曲”相对) 以头抢地(撞——抢夺) 长跪而谢之(道歉——感谢) 徒以有先生(仅仅——白白地)
3、一词多义:
五、研读赏析
1、课文叙写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如何?
2、唐睢和秦王进行了几个回合的斗争?唐睢是怎样一步步驳斥秦王的? 3、面对唐睢的严厉反击,秦王有何反映?这对刻画唐睢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4、请用一句话概括唐睢和秦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5、学生齐读文后思考: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例说明。
——夸张、排比、对偶,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有的说明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六、感悟启迪
唐睢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谈他的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七、拓展练习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送给)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担心)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答复、回复)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理亏)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权衡)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使秦承担理亏的责任。)”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原奉(通“捧”)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蔬请完(使……完好)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上前)曰:“璧有暇,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即)位,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凭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
免冠徒跣 徒 与
徒以有先生也 轻寡人与 与臣而将回矣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使 虽 唐睢使于秦 虽然,受地于先生 虽千里不敢易也 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何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触犯)强秦之欢(欢心),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国书)于庭。何者?严(尊重)大国之威以修(整饰)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一般的宫殿),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逼迫)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固(坚决)请,召有司案(接“按”,审察)图,指导从此以往十五都(城)予赵。……
1、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请谈谈蔺相如为什么能完成使命? 2、从文段中何处可见秦王的城易璧是一个骗局?
23.隆 中 对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 2、注重文言词语古今意思的差异,准确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范仲淹说:得贤杰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龚自珍也有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正因于此。刘备为“兴复汉室”不远千里,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才有了这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隆中对”。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那“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的雄才大略吧!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解答。
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从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易读错字:好为( ) 乐毅( ) 诣( ) 存恤( )
度德量力( ) 胄( ) 殆( )
2、听录音跟读,注意节奏和字音。
3、生对照注解再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集体讨论解决。
如:“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生自读课文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 ①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给刘备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②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③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 三、比较阅读
刚才我们阅读了《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以此用蓝本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罗贯中的小说,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下发《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片断,学生阅读讨论) 1、启发思考
①史籍把事件简略带过,把人物的语言记载得十分详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②小说做了哪些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 ③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衬托的手法? 2、用一段话概括你心目中的诸葛亮。 四、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你感触深刻的句子,反复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①亮躬耕陇备,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文中倒数第二段的“善”字 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自主测评
1、解释加点字
①时人莫之许也( ) ②谓为信然( ) ③先主器之( ) ④此人可就见( ) ⑤遂用猖獗( ) ⑥然志犹未已( ) 2、诸葛亮给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写出一个。(50—100字)
24.出 师 表
【教师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句意,正确处理语言停顿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了解表的特点,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竞猜的形式导入
教师出示以下诗句让学生竞猜一位三国时期的历史名人。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简介“表”这种文体,了解背景。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