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7:24: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九章 表象

1. 什么是表象?

又称意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表象是物体或事件在人头脑中的一种表征形式,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作表象

视觉表象:是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具有视觉特征的形象。 听觉表征: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具有听觉特征的形象,就好像听见似的。 动作表象:动作表象实在头脑中出现的与动作有关的形象。 3. 表象的概括程度

个别表象:人们知觉某一事物时,产生反映这一事物的直觉。

一般表象:产生的许多类似事物,这是就产生了超越个别事物、概括反映一类事物的表象。 4. 遗觉表象

几乎同知觉一样鲜明,生动,富有细节,就好像照相机一样。能把事物的所有东西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就像看见一样。在部分学龄儿童身上表现明显。 5. 记忆表象

人们在过去感知事物基础上,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特点:暗淡、不稳定、片段性。 6. 想象表象

是人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7. 表象特征

直观性: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 概括性: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食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

可操作性: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8. 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即脑机制

加工理论:柯林斯认为表象是一种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独特作用,佩尔申认为表象没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不能用来解释心理现象,信息是一以命题来表征的。 9. 心理旋转实验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某人提起你熟悉的朋友名字时,即使这位朋

友不在眼前,你的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他(她)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表象。 以心理表象为基础,会产生一种奇异的现象,这就是有趣的心理旋转。 请看第一副图,你认为它们是同一物体的两个侧面呢,.还是两个不同的物体?

那么第二副图这两个物体呢? 现在请你回想一下,刚才两次判断所花去的时间哪个长一些? 你也许发现了,判断第一副图中的一对物体时,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很快就能做出判断:这是同一物体的两个侧面。而对第二副中的两个物体的判断所需要的时间则长一些。其实,它们也是同一物体的两个侧面。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既然答案是一致的,为什么花费的时间却不一样呢?我

们还是来听听经历过这类实验的人是怎么说的吧。他们说,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先要在脑海里想象着把图中的物体旋转一下,让两个物体方位相同,然后进行比较,做出判断,而且这种旋转的速度是有限的。这番话说明:第一,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映像;第二,这个映像还可以进行旋转;第三,映像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心理学家把这种物体映像旋转的现象叫做心理旋转。由于心理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所以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时间也越长;旋转角度越小,时间就越短。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很容易想通,为什么刚才的两次判断有快有慢。 如果你觉得自己刚才做的实验不够精确,可以准备好一只秒表,另找一位被试者来做。实验时,先对他这么说:我要给你看两张图,每张图上都画着一个物体。当你看到这两个图的时候,告诉我,图上画的是同一个物体的两个侧面呢,还是两个不同的物体?然后,让他看第一副图,(注意不要露出第二副图),同时按下秒表。当他开始回答时,再按一下秒表,记下所用的时间。 对第一副图的判断完成以后,把秒表复零。再问:那么旁边这两个物体呢?并露出第二副图,按下秒表……其余步骤同上。 如果这个规律在一、二位被试者身上表现得不明显,可以多找几位来做,分别算出两次判断时间的平均值,这样就更清楚了。 心理学家对心理旋转现象的研究就更加深入细致了。他们发现,物体在脑海中的映像每转动60o大约需要1秒钟。如果我们倒拿着书本,每读一个字就都要让它来个180o的心理旋转,大约需要3秒钟,难怪我们看倒写的字会觉得吃力。当然,倒写的字看惯了以后,可以直接认出来,不必进行心理旋转,这时,我们又不觉得很麻烦了。

10. 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高级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 11. 想象的功能

补充认知的功能 超前认知的功能 创造功能 代替功能 调节功能

第十章 思维

1.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

的概括的和间接地反映。 2. 思维和语言的争论

思维决定语言、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等于思维、思维语言密切联系。 3.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区别:思维与客观现实是反映与被反应的关系,其间有必然联系。语言与客观现实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其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 思维规律具有全人类性,语言规律具有民族性。 密切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语言是记载思维结果的工具。 思维与语言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

4. 发散思维的三个指标

流畅性:智力活动灵活顺畅, ,创意丰富,能在短时间内发出数量较多的观念。

变通性:指思维方式变化多端。

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的、独特的见解。 5. 思维品质

不同个体在思维中常表现出差异。包括: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 6. 概念的含义

含义:是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的范围,即具有该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

功能:分类、理解、学习、推论、解释、概念结合、计划、交流。 种类: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 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 自然概念、人工概念 标准概念、模糊概念、

基本水平概念、上位水平概念、下位水平概念。 7. 概念的特征理论

概念有特征构成。

特征表说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整合特征的规则构成。 原型说:每个概念内等级评定最高的实例为原型。 样例说:概念表征由它的所有样例组成。 8. 网络论

代表人柯林斯。在模型中,概念以结合点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各内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他们的类属关系。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抽象概括水平也越高。

9. 人工概念形成理论

假设检验说:概念的形成就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它是一种建构过程、它强调反馈的重要性,它具有选择性。

内隐学习说: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往往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

10. 前提气氛效应

武德沃斯认为,在三段论推理中,人们会受前提形式的气氛影响而得出结论。

12. 证实倾向

在条件推理中,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伪证它们。 13. 桑代克的试误说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的渐进过程。 14. 苛勒的顿悟说

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通过突然领悟到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

15. 功能固着

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物的通用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可能功能。 16. 创造性

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已知知识,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第十一章 语言

1. 语言特性

生成性、规则性、目的性、意义性和指代性、语言的社会性和个体性。

2. 角回的功能

角回在威尔尼克区的上方,顶—枕叶交界处。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转换中枢,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 3. 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沉结构

任何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人们实际听到或看到的语句形式。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这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转换规则。 4. 影响单词识别的因素

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和正字法深度、词长效应和笔画数效应,部件数效应、字形结构、自此频率、字词的读音规则、语汇性效应、启动效应、语义的作用、词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语境。 5. 单词识别的模型

串行搜索模型、语汇发生模型。 6. 格瑞特的三阶段五水平模型..

概念化阶段(信息水平),形式化阶段(功能水平、位置水平、声音水平),发音阶段。

7. 勒韦尔特的语言产生模型 概念化阶段(对所要表达的概念产生前词汇信息),形式化阶段(把前词汇信息映射到语言形式上,选择词汇,确定句法特征),发音阶段(通过发音器把语音发出。)。

图11-13 语言产生的过程 P430

第十二章 动机

1. 动机概念:动机是发动、指引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 动机的功能

(1) 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有

机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 指向功能:动机使人的活动既有选择性。它使人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而放弃其他方向。

(3) 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引起活动后,人是否能将活动进行到底,受动机的

调整和支配。

(4) 评价功能:动机具有评价功能

3. 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是个体和社会中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含义: (1)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2) 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 (3) 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4. 需要理论

(1)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2) 莫瑞的需要理论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A. 生理需要,它是人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

B.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C. 爱与归属的需要,它表现为一个人渴望与他人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如向往爱情、需要朋友、参加团体活动并被团体接纳等。 D.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 E. 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人们追求现实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5. 诱因概念: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是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 6.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在简单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道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反而更加有下降的趋势。在难度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P444的图12-5动机强度、任务难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图)

7. 信念概念:信念是指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个体行为的心理倾向。

8. 成就动机概念:是想要更好地完成困难工作,创造出优异业绩的动机,包含三个含义

(1) 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到希望目标的内在动力。

(2) 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

(3) 指人在不顺利的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斗达成目标的心理

倾向

9. 认知理论中 归因理论观点,

(1).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今后的成就行为的结果期待发生变化

搜索更多关于: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的文档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4au41bizc862m61dk4v721et5ixox005q7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