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调查报告 定西市科学技术局
为了准确掌握全市农业科技园区生产经营情况,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今后园区发展和运行的有效模式,根据国家科技部专项要求,近日,我们组织专项调查组,深入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临洮新美花卉科技园、陇西高效农业示范园、岷县中药材示范园,通过与园区负责人座谈,走访企业,现场察看,对园区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研。现将园区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报告如下:
一、充分肯定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效应,坚定办好农业科技园区的决心和信心 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截止目前,园区总面积达8829亩,落实到位资金2.5亿元,年产值达1亿多元。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占地4200亩,完成投资1.5亿元,入园经营户108户,实现产值3014万元。已建成西班牙智能温室1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500座,水窖1183眼,修建科研办公设施32048平方米,养殖圈舍34497平方米,中心花坛6座,大型集流场、彩色音乐喷泉、雕塑、标志门、纪念碑、宣传门、农业科技博览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已建成。目前园区核心企业正承担着“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安全限量及控制技术标准研究”、“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国家级项目,各项实施工作进展良好。临洮新美花卉科技园。占地1500亩,完成总投资8898万元,实现产值5320万元。建成现代化智能温室40亩,高效节能日光温室387座,1000吨花卉储藏保鲜气调中心2座和1200亩种球生产基地以及园林式绿化为主的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日均生产5万枝鲜切花、年均生产种球1000万头的规模生产能力,基本实现鲜切花的周年供应。园内核心企业新美花卉公司承担的“球根花卉种球国产化”项目已通过成果鉴定,填补了我国球根类花卉种球国产化繁育研究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陇西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40亩,完成总投资1043万元,实现产值3000万元。建成连栋智能温室1栋,“四位一体”日光温室4座,高效节能日光温室6座,普通日光温室1130座,新建主道路1.05公里,主灌溉渠道1.05公里,支流干系2公里,蔬菜批发交易市场1个。岷县中药材示范园。占地面积1589亩,建成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5座,种苗贮藏窖300平方米,药材凉晒场1000平方米,硬化道路813米,建围栏1324米,修建绿化带1428米,修建园区综合大楼1栋。
2、园区支柱产业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园区重点开展了马铃薯、中药材、畜牧、花卉、食用菌的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成立了马铃薯、食用菌、花卉三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药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即将落户园区,这些产业基地和工程中心的建立,必将推动全市支柱产业的发展。
优质专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引进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等专用型品种,重点进行了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马铃薯脱毒种薯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示范、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技术标准及检测体系研究等专项的研究与开发。建成260 m2的组培室,800 m2的科研、病毒检测和品质分析测试实验楼,1000 m2的自然光照培养室,700 m2的无基质雾培生产线,30000 m2高效节能温室,10000 m2 的钢架网棚。现已具备生产脱毒苗2000万株,微型薯3000万粒,原种5000吨的能力。
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以新品种选育为重点,大力推行和实施规范化种植技术,建立中药材GAP 示范基地7.25万亩。重点进行了中药材新品种优选及种苗快繁技术研究,中药材GAP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监测,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及无公害农药品种筛选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栽培技术研究,中药材储藏与加工技术标准,中药材规范化操作规程(SOP的制订等专项的研究与开发。
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与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以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为重点,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和草产业、草产品开发,走草畜一体化的路子。重点进行了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选育及种子扩繁技术开发示范、优质肉羊新品种引进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开发示范、优质肉奶牛品种引进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开发示范、节粮型草食畜牧业产业技术开发示范、饲料型草食畜牧业产业技术开发示范、饲料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研究等专项的研究与开发。已建成优质牧草示范基地50万亩,发展优质肉牛10万头、肉羊50万只,规模养殖户达到6.5万户。
球根花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引进开发示范基地:以名优品种引进为重点,以低温反季节生产为突破口,走“公司十基地+农户”的路子,已发展食用菌龙头企业9户,建成反季节栽培示范基地4个,发展种植户1151户,建造高效节能温室1465座,种植面积达925亩,生产各类菌棒1000万袋,年产各类鲜菇3893吨,实现产值2500多万元。培育花卉龙头企业15户,建立种球繁育基地14个,种植面积达1.5万亩,向社会提供鲜切花3360多万枝,盆花673万盆,种球2350万头,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
3、加强了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结合退耕还林(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与示范,为把定西建成生态经济的试验示范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示范样板,建立了以“工程集雨+设施贮存+微灌补充供水”为特征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实现了粮食作物的持续稳定高产;通过引进小尾寒羊、荷斯坦奶牛等优良品种,优质紫花苜蓿、丹麦444燕麦等优良牧草品种,建立牧草基地,初步形成了“基地+农户”草畜产业化发展雏形;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脱毒原原种,隔离环境生产原种,基地标准化生产商品薯,初步形成了马铃薯高效种植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推广地道品种、规范化种植和无公害栽培等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优质中药材高效种植模式;从菌种培养、工厂化栽培和大田示范三个层次进行了食用菌高效节水试验研究,解决了利用雨水生产食用菌的节水高效技术问题;以示范推广高效设施栽培技术和种球国产化技术为主体,实现了以东方百合为主的鲜切花生产。
4、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以产业为主线,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创建了一批“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企业集团。这些企业是甘肃定西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定西爱兰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定西明珠生物有限责任公司、临洮新美花卉有限责任公司、定西扶正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定西金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临洮三江淀粉集团、临洮兴达淀粉公司、定西金大地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让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和企业组成股份合作的形式,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在实施中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引资和土地“反租倒包”形式,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吸纳科技能人,科研院所、企业集团进入园区,参与园区建设开发。
二、深刻总结园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园区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项目支持力度相对比较薄弱。园区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持,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后,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经费支持外,在农业产业化项目方面,科技、计划、扶贫、农业等部门扶持的资金非常有限,投融资渠道窄,严重影响园区的快速发展。
2、管理体制不畅。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虽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但现属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管委会直接管理,与省市职能部门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在经费争取、项目安排、管理协调等工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经费支持逐年减少,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3、园区运行模式不健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不紧密,企业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大多数进驻的企业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也没有牵头的协会,未形成合力,直接影响园区的整体发展。
4、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还未形成,投融资渠道狭窄,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显,园区的创新能力、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还不够强。
三、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今后园区总的方向是围绕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发挥更大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建议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理顺关系,上下协调。一是按照《科技部园区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已经成立安定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的基础上,市一级应成立园区办公室,挂靠农业部门,科技部门配合,以便统筹全市的农业科技园区,保证上下贯通,更好地为园区企业项目申报和其它工作提供服务。二是积极上报,将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纳入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范围,以便协调省上有关部门和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园区的协调和支持力度。
2、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要将国家园区作为农业产业开发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省、市科技发展计划,每年拿出园区专项经费,以专项支持园区内企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园区内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
3、完善建园思路,创建办园机制。园区建设要走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路子,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要求,通过政府启动、企业带动、群众主动、科技推动和市场驱动的“五动”方式建设园区,真正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技术服务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4、加大园区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解决好我市“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投入引导经费的同时,省市要加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今年由科技部组织,省科技厅主管,定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的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实施,争取年底有突破性的进展。
5、开展院地、院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构筑园区区域创新平台。要继续加强国际国内合作,着力改善信用环境、投资环境、人文环境、服务环境,特别要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作用,整合科技资源,辐射带动省内及周边地区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相关推荐: